網路擷圖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將茶葉反覆沖泡,直到喝不出味道為止;有些人則沖泡一兩次就趕緊換茶葉。這兩種做法哪種正確,一杯茶究竟沖泡幾次比較好?有些人喜歡喝淡茶,有些人喜歡喝濃茶,雖然茶葉沖泡的次數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關係,但從營養吸收上來說,袋裝茶最好只沖泡1次,散裝茶則別超過3次。
茶葉這樣喝抗癌效果最好
茶葉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鹼,以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能析出多少,和沖泡的次數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外形顆粒越大的茶葉,營養物質析出的速度越慢;顆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與散裝茶葉相比,袋裝茶的茶葉在加工製造時通過切揉,充分破壞了葉細胞,顆粒形狀比較小,茶葉中的營養物質經過3—5分鐘的第一次浸泡,就會有80%—90%析出,第二次沖泡以後,剩餘10%左右的營養物質也差不多全部析出了。因此,尹君峰建議,袋裝茶最好沖泡一次,不僅在營養的吸收上沒什麼損失,也不會影響口感和滋味。散裝茶由於顆粒比較大,第一次沖泡的時間最好長一點,應在5分鐘左右,其中的營養物質會有60%—80%析出;經過第二次沖泡,會有80%—90%的營養物質析出;第三次沖泡後,營養物質的浸出率將超過95%,再衝泡下去,已經沒什麼營養作用了。
至於有專家指出,茶葉經多次沖泡,會使其中的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浸出。尹君峰指出,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必過分擔心。目前我國茶葉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大多水溶解度極低,按每人每天飲茶10克計算,即使沖泡1毫克/千克殘留的茶葉,攝入的農藥只有0.0001毫克,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天允許攝入量的幾千分之一。茶葉中的重金屬鉛的浸出率也比較低,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的茶葉,其含量就不會超過國家標準。
雜糧泡茶養生功效非比尋常
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導致疾病的發生,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日益嚴重。而五穀雜糧營養豐富,富含纖維素,能幫助身體排毒,預防疾病,避免肥胖。五穀雜糧不僅可以吃,還可以「喝」。用五穀雜糧泡成的保健茶,養生功效非比尋常,很適合都市人飲用。
一、補血養生茶
面有菜色的美人,天天喝一杯,半個月後還你一臉好氣色。綠豆是清涼解渴綠尖兵,藥用歷史悠久的綠豆,其清熱消暑、利尿。與明目降壓、潤喉止渴的作用,對消除中暑、食物中毒與小便不利等症有益。
飲用宜忌:綠豆性涼。脾胃虛寒與有腹瀉的患者不宜食用;也因容易導致脹氣。所以消化不良者宜適量食用。
茶材:綠豆、紅棗各30克,紅糖適量,水500ml。
作法:1、將綠豆、紅棗洗淨,瀝干後和水一起入鍋中。2、以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至豆爛後,調入紅糖拌勻,濾渣取汁後即可飲用。
二、活血補身茶
經期後期或經量少時,可飲用此茶飲作為呵護虛弱身體之用。
飲用宜忌:有普林含高與質地較硬、不易消化的特性。尿酸或有痛風症狀者、消化功能差的人,不宜食用過多。
茶材:黑豆100克,蘇木10克,紅糖適量,水700ml。
作法:1、黑豆以水略洗,瀝干備用。2、鍋中加入黑豆、蘇木及水,燉煮至黑豆熟透後,撈除蘇木及黑豆。3、再加入紅糖,攪攔至融化後即可飲用。
三、消炎明目茶
黃豆是植物中的肉類總管。黃豆中的卵磷脂與多樣維生素對人體有益。可改善心血管疾病與婦女性更年期症狀、老年痴呆症等:而其所富含的蛋白質更被譽為「農地里長出來的肉類」!
飲用宜忌:黃豆含較高普林。故痛風或尿酸過高都不宜大量食用:而若痛風發作時應忌食,且黃豆較不易消化應避免過量食用。而其中含有胰蛋白酵素抑制劑,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煮熟後再食用較好。
茶材:黃豆30克,桑葉15克,水700ml。
作法:1、桑葉、黃豆洗淨瀝干,和水同入鍋中,2、先以大火煮至沸後,再轉小火慢慢熬,至王爛即可離火,濾渣取汗後即可飲用。
四、益肝解毒茶
餐前飲用用一杯香甜的紅豆花生茶飲,可有清熱解毒、緩和慢性肝炎的效用!紅豆是利尿補血紅騎士。紅豆能利尿消腫。常被用來作為減肥食材;加上補血的卓越功效,除了對婦女經期有益,更可讓氣色盈潤,讓你不擦腮紅也漂亮!
飲用宜忌:紅豆藥性平緩。要治療水腫應長期食用才可看見效果:也因有利尿作用。所以尿多的應適量食用。若想使水腫與利尿的效果更加顯,則應用較細長的藥用赤小豆。
茶材:紅豆50克,帶皮花生25克,紅棗、紅糖各15克,水700ml。
作法:1、紅豆、帶皮花生洗淨、瀝干,紅棗洗淨以溫開水浸泡約10分鐘後備用。2、鍋中加入水,紅豆及帶皮花生,以小火燉煮1個半小時。3、再加入紅棗紅、糖拌勻,再燉30分鐘後,即可濾渣取汁、倒入杯中飲用。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