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懷裡抱著的孩子放下來(圖)

發表:2014-03-17 10: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3月17日訊】中國年輕父母有個習慣,就是總愛把小孩子抱在懷裡。在孩子出生後,還不會坐、不會走的時侯,間或抱一抱,讓孩子換換姿勢,開闊開闊視野,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好處的。另外,小孩子需要和大人親昵,進行皮膚接觸,可以滿足孩子與大人接觸的欲求。抱一抱,可以排除孩子心理上的孤獨感,加深母子、父子親情,使孩子感到有安全感。

問題是,在孩子已經學會走路以後,中國的很多父母還是常常把孩子抱在懷裡。在城市,這種情況還少一些,在農閑的時候要是到農村街頭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一種奇特的「文化景觀」:幾乎每個年輕母親懷裡,都抱著個孩子。母子就像是不可分隔的「連體人」,讓人覺得似乎懷裡若不抱著個孩子,身體就失去了平衡,雙手也不知道往哪兒裡擱。

我曾帶著好奇和疑惑,詢問過那些總愛抱著孩子的父母:「孩子已經學會走路了,為什麼還要總是抱著呢?」

他們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抱著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亂跑磕著、碰著、摔著,讓車給撞著。孩子缺乏安全意識和防範危險的能力,滿世界亂跑,還得費勁巴拉地去追他們。抱著,既省力又安全,一舉兩得。」

要是從保護孩子安全的角度說,「抱」在懷裡是更為保險。可這些做父母的卻沒有想到:總「抱」在懷裡,攏起的雙臂就像一條「繩索」,把孩子的手腳給牢牢地給束縛住了,使他們有手不能活動,有腳不能走路。這不僅使孩子的手腳和大腦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展,無形中也會強化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有意無意地壓制了獨立自主、自立自信意識和獨立活動能力的發展。總在父母「懷抱裡」生活的孩子,活動機會少、範圍小,社會交往面和視野狹窄,往往性情呆滯、孤僻、怯懦、自卑、無能,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兒童特有的天真、爛漫、活潑、熱情、勇敢、堅強和蓬蓬勃勃的朝氣。

孩子總要長大,終歸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總是被父母「抱著」,孩子就總也不會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孩子不能總讓父母保護,終究還是要靠自己保護自己。與其總是「抱著」,不如早一點兒把他們從懷裡放下來。

小孩子在初學走路的時侯,不可避免地要摔一些跟頭。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在不斷地摔打過程中,學會站立、行走、奔跑的。你看,那剛剛生下來的小馬、小牛、小羊、小狗,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小鴨、小鵝、小鳥,不都是在「摸爬滾打」中站立起來的嗎?企圖讓小孩子一個跟頭也不摔,就能學會站立、行走、奔跑,那是不實際的。「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花盆里長不出萬年松。」父母的懷裡是養不出經得起風雨的現代人來。

中國人總愛「抱著」孩子,表面看是一種傳統習慣。深入地思考一下,恐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裡,它不僅反映父母保護孩子的心態,也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傳統的「人身依附關係」--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在中國父母的潛意識裡,不願意讓子女長大,離開父母,獨立於父母束縛和制約之外,總要保持一種隸屬和支配的關係。

這是一種陳腐的文化觀念,不符合時代要求,也違逆人的天性。早在八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就在《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說過:「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該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總愛把孩子「抱」在懷裡,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家庭教養模式」的反映。不僅在孩子小時侯「抱在懷裡」,就是長大了,也是照樣「抱著」--「包辦」孩子的一切。有事,父母替他們做,有問題替他們想,有困難替他們克服,有危險替他們排除。孩子不會走路的時侯,父母摟在懷裡睡覺;會走路了,父母「抱在懷裡」;該生活自理了,父母「包辦代替」 ,父母就像是開了「三替公司」。難怪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孩子是「抱大的一代」。「抱大的一代」是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

教養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總把孩子抱在懷裡」,肯定對孩子是有影響的。外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與我們中國大相逕庭。小孩子一生下來,就獨自睡在一個小床上,再大一點兒,就睡在另外一個房間裡,與父母分開居住。父母很少把孩子抱在塊裡,不是躺在童車裡,就是獨立行走。摔了跟頭也不大驚小怪,大呼小叫,而是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父母外出參加成年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也很少帶孩子去,把孩子放在家裡,餓了自己取食品吃,渴了自己倒水喝。孩子玩什麼遊戲和玩具,都由他們自己選擇,家長很少直接干預。

再看一看我們中國的父母,自打孩子一生下來,就把孩子用小被窩給捆得緊緊的,手腳都不能動彈;有的把孩子裝在「沙袋」裡,像是上了「刑」。孩子從一出生就和爸爸媽媽在一個被窩裡,讓媽媽摟著睡。孩子小時侯,孩子在爸爸媽媽手裡傳來傳去,不讓孩子的雙腳沾地。孩子大一點了,爸爸媽媽不論到哪裡去,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就像個小尾巴似的,如影隨形,形影不離。孩子做什麼事,包括他們要玩什麼遊戲和玩具,家長都要干預、支配……

兩相比較,不難看出,外國孩子的個性、獨立意識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性一般比較強,其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為了使孩子減少依賴性,增強獨立性,成為有所作為的一代,還是早一點兒把懷裡「抱著」的孩子放下來,讓他們獨立站立、行走、活動、奔跑。



来源:趙忠心家庭教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