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13日訊】中國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古埃及像形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三大古老文字。而甲骨文又是唯一一個具有文化意義上傳承至今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發現的時間並不長,並且頗具傳奇色彩。
甲骨文存在的時代約是殷商後期,距今大約3200年左右。但是從甲骨文成熟的程度和傳承關係看,它的存在應該更為遙遠,甚至可以上溯至傳說中的夏代甚至更早。上古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雖然不可考,但也給現代人提供了中國文字起源的文化線索。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距今約5000年左右,屬於母系始祖時期。而母系氏族社會的沿襲時代更為寬泛,可以上溯至7000年左右。半坡文化遺址發掘的「人面魚紋盆」是當時文化的典型作品,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髮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外還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似乎可以看出,當時人類的審美趣味和形成初級文字交流的文化想像力。
但這些都是歷史推斷。隨著考古發掘的縱深,一些攸關中華文字起源的材料也逐漸披露出來。
2005年,連雲港夏代啟字祭臺遺址及蛇、龍和女陰圖騰組合的發現,將中國有文字之論提前了700多年。考古發現還驗證了連雲港是古代東夷文化的中心。但由於這是一次地方性的考古,加之有連雲港提升本地歷史文化的意味,並沒有為考古界所認可。
2007年5月,中國權威的新聞雜誌《瞭望新聞週刊》曾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認為在寧夏大麥地岩畫中的2000多個圖畫和符號,具有早期像形文字的特點。據該文報導,大麥地岩畫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可以說是人類早期豐富的社會生活畫廊,內容包括狩獵畜牧、戰爭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靈、手足蹄印、男根女陰、圖案符號等。據考證,這些岩畫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如果是早起文字,那就又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提升了4000多年。但這些岩畫,畫的成分較多,雖然蘊含了表意的意思,但至多只能算是文字岩畫的一個階段。
而從剛剛召開的第三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上得知,在內蒙古翁牛特旗高日蘇大黑山發現了繪有初始文字元號的岩畫。這些岩畫和寧夏岩畫不同,不僅有畫,更多有符號。在已經發現的40處共數千幅岩畫中,其中12幅附有上下連貫的初始文字元號,373幅附有獨立體初始文字元號。據介紹,這些符號大約存在於紅山文化晚期。紅山文化是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在考古發掘中,當地出土的C形玉豬龍和一個食品貯藏窖中發現的豬頭骨和貝殼連綴而成的曲折體被視作中國龍文化起源的考古實證。這也證明了紅山文化和中原的華夏文明系出一源。
因此,如果這些符號真的被證明是遠古文字,那就意味著和甲骨文有著同樣的文化譜系。這樣就將中華文字的起源歷史推進到距今5000年。
如果聯想到寧夏岩畫的以畫為主到紅山文化的畫和符號交織的情況,不難發現我們遠古的先輩們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5000年間在表意文字上進行的艱苦而又漫長的文化深耕。
不過,還需要更為縝密和細緻的考古材料來佐證。譬如能否發現距今四、五千年前介於紅山文化岩畫符號和甲骨文之間的過渡性文字元號,尤其這樣的文字元號能否在中原地區發現。果如此,中國文字的起源史才可以從學術層面得到權威確認。不惟如此,這樣的考古發現也可以解決夏朝是否存在的歷史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