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與《人民日報》:誰在「摧眉折腰事權貴」?(網路圖片/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1月29日訊】1月22日,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帳號發布一張圖片,其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做彎腰半蹲狀,滿臉帶笑,伸手向美國客人示意。@人民日報為此引用唐代詩人李白名句作為評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雖然沒有直接點出安倍的名字,但顯然影射他在「摧眉折腰」,美國人則是「權貴」。鄙夷之情,躍然紙上。
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尖閣列島)和靖國神社的爭論,已經遠遠超過了外交政策本身的範疇,而演變成一場口水戰。從中日兩國駐英國大使互相把對方貶稱為「伏地魔」,到49位中國駐外使節(截至1月20日)在所駐國媒體上集體密集批評日本,衝突愈演愈烈,戰火一直延燒到達沃斯論壇,甚至使得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論,呼籲雙方「停止導向戰爭之舉」。
隨著更多圖片和視頻的出爐,網民發現這不過是正常外交場合的一個瞬間。(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在這種背景下,針對日本首相的隱蔽攻擊起初激起部分中國網民的一片叫好之聲。但很快,隨著更多圖片和視頻的出爐,網民發現這不過是正常外交場合的一個瞬間,而現場的氣氛和@人民日報暗指的含義完全無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
事實上,照片中的場合是21日美國參議員魯比奧訪問日本時和安倍的會見。現場圖片和視頻顯示,當時安倍先和魯比奧握手合影,隨後和後者隨行其他客人依次握手,這期間魯比奧轉身去倒水,而安倍返回後,恪守禮儀等待參議員收拾停當,才一同落座,而在坐下去的瞬間又略微停頓,抬手示意客人自便。於是,鏡頭就定格在這一瞬間,顯得安倍「脅肩諂笑」。
從事件全程來看,安倍的舉動沒有任何失禮之處,反而顯得較有風度。但那一瞬間的畫面卻被中國官方媒體所利用,成為輿論戰的攻擊性武器。好在中國網民很快意識到這一點,在感覺受騙上當之餘,在相關評論中用「斷章取義」、「手法下作」來嚴厲批評這份黨報。
僅就舞文弄墨而言,@人民日報不但沒能成功地羞辱日本首相,反而暴露出自己的軟肋。很多評論者不無諷刺地表示,相比遭遇挫折又東山再起的安倍,人民日報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扮演的角色,更配得上「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評價。雖然有胡績偉、王若水這樣一定程度上保持獨立和尊嚴的個例,但作為一個機構,它作為「黨的喉舌」的定位則是毫無疑問的,甚至於能不能定性為「媒體」,在一部分研究者眼中都成為了問題。
人民日報固然不是「鐵板一塊」,它由不同履歷、不同年齡、不同學科背景的成員組成。近年來,面對公民意識的覺醒,它也在試圖與時俱進,內部人士更是對編輯方針作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的區分。在後者的餘地範圍內,它發出類似「傾聽沉沒的聲音」等叫好且叫座的評論。「你好,明天」的晚安體微博也一度被讚賞帶來官媒新風氣。但是「摧眉折腰」的事實提醒人們,作為官媒黨媒,不僅涉及國家利益的「規定動作」底線無法觸碰,即便在「自選動作」當中,一旦主動為惡,「自黑」效果甚至要更甚於「規定動作」。
至於「摧眉折腰事權貴」究竟是值班編輯的心血來潮還是領導授意,也許看客永遠無法查清,事實上也並不重要,因為在近期以來鋪天蓋地的對日輿論戰、尤其是針對安倍個人的攻擊波中,這不過是「順勢而為」最醒目的一幕而已。而在上線四十八小時、收穫近萬條評論之後,這條微博還能存在,似乎表明主管機構也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從裁剪事實的角度而言,這次人民日報的手法實際上和2008年西藏3.14事件中美國CNN飽受非議的新聞照片如出一轍。二者都並沒有刻意修改照片,但對畫面信息的裁剪,導致和事實真相大相逕庭。CNN在空間上隱去了對軍車投擲石塊的示威者,而強化了軍車本身的存在;而人民日報則在時間上割裂了因果關係,擷取了最缺乏代表性的瞬間。但是,當CNN誤導的時候,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中國官媒可以義正辭嚴地痛斥西方媒體「戴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並通過anti-cnn等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新生代來推波助瀾;而當自己刻意誤導讀者的時候,則可以一聲不吭地拒絕作出任何解釋。
當然,「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不僅僅是人民日報。無論如何,即便是惡趣味,它至少還保持了文化包裝,而眼下傳遍大江南北、為習近平吃包子而歌功頌德的歌曲《包子鋪》,則更為不加掩飾地為李白這句千古名言做了一個生動的註腳,讓人看到,不管是文人還是藝人,在惡趣味氾濫時,距離一個公民的距離可能都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