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15日訊】選自《鄭勇的博客》
美國百勝高中屬於公立中學,原則上是不允許招收國際學生就讀的。但是,在洶湧的中國學生留學潮的衝擊下,百勝高中等5所加州的公立高中率先敞開招收中國中學生的「門縫」。百勝高中分9至12年級,主要招收13至18歲的中國初高中學生。
其實,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低齡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中學乃至小學都出現了中國留學生的身影。同時,對於中國學生什麼年齡出國留學最合適的爭論也一直不絕於耳。
身為家長[微博],北京軍區總醫院博士生導師陶然私下考察了中國學生留學海外的情況。結果發現,在海外讀初中的中國學生,三分之二是在「混」日子,只知道向家裡要錢、享受生活;在海外讀高中的中國學生,二分之一是在「混」日子,甚至出現了打麻將、吸大麻的情況;在海外讀大學的中國學生,只有三分之一是在「混」日子……陶然軍醫個人的調查結果,難免有些片面。但是,他大致能夠判定自己什麼時候將孩子送往國外留學。
事實上,對於海外中學而言,能夠招收到中國學生既有助於教育、教學的多元化,又實現了學校的創收,屬於「魚與熊掌兼得」的利好。因此,海外中學一直倡導的是,出國留學沒有年齡的限制,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可是,按照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學的研究,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相似的階段。這些成長的階段與留學的年齡階段確實密切相關。
有一個前提條件,任何一位出國留學的學生及家長必須明確,出國留學是目的,還是手段。所謂留學目的說,就是為了出國留學而留學;所謂留學手段說,則是為了人生發展而留學。當然,筆者相信,絕大多數學生家長都是為了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考慮的。
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薩柏(DonaldE.Super)提出了生涯發展理論,將人生發展劃分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以及衰退階段。從出生到14歲是人生的成長階段,其特徵是形成自我概念,能力、態度、興趣、需要的形成和發展,並對工作開始形成大致的理解。這個階段又包括三個重要時期:一是幻想期(4歲至10歲),以「需要」為主要考慮因素,在這個時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興趣期(11歲至12歲),它以「喜好」為主要考慮因素,喜好是個體抱負與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歲至14歲):它以「能力」為主要考慮因素,能力逐漸具有重要作用。
不難看出,人生的成長期更多的是一種培養興趣愛好的階段,是樹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可以肯定,在人生的成長期,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那麼培養出來的肯定是「披」著黃種人皮膚的外國人,也就是所謂的「香蕉人」。但是,在人生的成長期,不妨選擇遊學的方式開拓孩子的視野,提升看待世界、人生的高度。
15歲至24歲是人生的探索階段,其特徵是開始在課堂、工作實踐中嘗試,並有意地收集相關的信息,嘗試性地開始選擇,發展相關的技能。實際上,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絕大多數集中在人生的探索期。
不過,人生的探索階段又包括三個時期:一是試探期(15歲至17歲),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做暫時的決定,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二是過渡期(18歲至21歲),進入就業市場或專業訓練,更重視現實,並力圖實現自我觀念,將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三是試驗並稍作承諾期(22歲至24歲),生涯初步確定井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探索期的三個階段恰恰對應著出國留學讀高中、出國留學讀本科、出國留學讀碩士。研究實踐反映,在人生的探索期,選擇出國留學是完全切實可行的。但是,中國教育培養的中國學生卻不得不考慮更多的東西。
儘管出國留學熱,但是出國留學的學生依然屬於中國學生群體的小眾。具備出國留學條件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中產階層以上的家庭。中國當前教育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有教育窮孩子的經驗,沒有教育富孩子的經驗。所謂教育窮孩子的經驗,就是「教育改變人生」以及「在失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人生終將輝煌。」但是,對於教育富孩子,國內家長似乎一直停留在送入名牌學校、穿上名牌衣服、每天車接車送、一對一個性輔導……惟一要求就是孩子學習好、成績好。其實,富孩子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需要精神需求的滿足,即獲得肯定和認可、得到陪伴和關注、受到呵護和照顧以及被尊重等。可以說,很多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是帶著愛的缺失而出國留學外尋寄託的。
在心理學上,將12歲至18歲歸為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衝突是: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也就是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著家庭的「我」、學校的「我」、社會的「我」的自我認識的混亂之中。人際交往關係的主要範圍是同齡的群體,需要彼此尋找一種自我對自我的認同。這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逆反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所出現的問題,一方面是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帶來的,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產生的自我迷失。所以,青春期學生必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一個新的自我認同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或群體形象是怎樣的,解決好現實自我與理想、幻想、偽裝自我的衝突。
中國的教育被稱作應試教育,其實應試也是一個手段,其目的還是選拔。中國學生經歷了小升初、中考[微博]的選拔之後,還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高考[微博]。心理研究表明,中國學生在高中階段是自尊、自信的人生最低潮期。由此,中國學生的青春期往往陷入角色混亂、心理年齡幼稚化。之所以中國學生進入大學之後陷入「放任」的狀態,也是個人心理壓力的一種宣泄調整。
心理學將18至25歲歸為成年早期。其基本心理衝突是:親密對疏離。人際交往關係的主要範圍是朋友、配偶。在成年早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與他人形成親密關係,適應社會。因為只有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同一性融合一體,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許多在戀愛或人際中遇到困難的人,往往是因為青少年時期自我同一性混亂造成的。
現在,中國留學生扎堆兒、退學的問題逐漸引起多方的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留學生很難融入當地的社會、當地的學習、當地的生活。那麼,導致中國留學難以融入的真正原因,就在於中國學生青春期沒有真正形成自我的同一性,從而也難以與他人的同一性進行融合,其孤獨感只能通過扎堆兒或者逃避來緩釋。
不可否認,每位出國留學的學生的情況又各不相同,出國留學屬於個性化發展的選擇。但是,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學研究,多少還是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依筆者個人觀點,計畫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可以在15至17歲人生探索階段的試探期,也就是國內的高中階段著手準備出國留學。比如,遊學、交換生、學習國際課程等等。由於沒有了高考的巨大壓力,學生們可以重拾信心,多元化地培養自己的興趣,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正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並著手進行海外大學的選擇及申請。在18歲進入人生探索階段過渡期,也就是完成國內高中學業的時候,進入海外優秀大學繼續深造。此時,中國學生已經走出青春期的躁動,並且明確了出國留學對於個人人生發展的重要性,因而也會更積極地融入當地學習、生活,實現個人的自我選擇,創造自己未來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