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10日訊】經過十七年的期待和反覆討論,民營銀行在中國終於漸行漸近,在2014年的馬年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前行是因為從1996年民生銀行成立算起,已經有整整17年的時間,中國沒有再新批一家民營銀行,即使民生銀行也被中國政府歸類到股份制銀行之中。對此,一貫主張私有化的中國知名學者曹思源教授星期二對自由亞洲電臺記者表示:「我一直主張人間正道私有化。私有銀行在海外是普遍的, 國有銀行才是罕見的。 然而,情況恰恰相反,因為中國走過一段彎路, 建立普遍的國有企業,將私有企業以改造的名義消滅了。改革開放雖然恢復了私有的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並使之發揮作用, 但私有的金融卻一直沒有恢復應有的地位。現在銀監會宣布民營銀行的設立是回歸正常的一個步驟,我認為是好事」。
國有銀行目前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一枝獨秀。公開的資料顯示,迄今中國373家主流商業銀行,95%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平臺公司控股.別說中國國內民營資本難以進入金融領域一顯身手,就連外資銀行在中國也舉步維艱。數據顯示,2001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大約在5%左右;到了2012年,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下降一半,只有2.5%。臺灣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溪清博士表示,雖然允許設立百分之百民營銀行的改革方向正確, 但具體是實施起來可能受阻於中國的政治體制,民營銀行很難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與國有銀行競爭,說易行難,前景不容樂觀:
「因為國有銀行在中國有很多特權,肯定會想方設法限制民營銀行的發展。在其它方面,中國大概也是這樣,政商關係使得商業競爭非常不公平。中國國有的體系太強大,政治的力量太強大,司法時有不公,政府隨時可能干預。中國現在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政治的問題」。
張教授以上的觀點使人聯想到知名企業家史玉柱近日在微博發表的有關民營銀行的看法。史玉柱說,現在辦起民營銀行沒啥意思是因為即將新批的民營銀行都不是全牌照銀行,業務範圍被控制得很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新批民營銀行的運營地域被限制的很小。
不過,曹思源教授認為,所謂前景不容樂觀無非就是多走一點彎路而已,民營銀行的作用在中國遲早也要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促使國有銀行提高服務,扶助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私營銀行的建立在中國從業務角度看對國有銀行是一種挑戰,打破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國有銀行產生危機感;民營銀行在中國經濟中比國有銀行更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是大勢所趨,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由此逐漸得以解決」。
統計顯示,民營企業總數已經佔中國大陸企業總數的96%,對中國大陸GDP的貢獻超過50%,吸納的就業人口佔中國社會總就業人口的的75%。然而,曾經擔任中國銀監會主席的經濟學者劉明康近期卻表示,雖然政府應該鼓勵民營銀行面向社區和小微企業,但「民營銀行不一定會支持民營企業」,因為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本質上經營的是風險;如果缺乏很好的政策引導,在扭曲的利潤考核導向下,民營銀行容易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