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24日訊】駐華大使駱家輝突然宣布辭職了,據他自己宣布辭職的原因完全是私人家庭因素,主要是為兩個女兒的中學就學考慮,「我們希望子女在美國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駱家輝回答鳳凰衛視記者問)。對此不僅美國媒體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只做了簡單的新聞報導,就是歐巴馬總統本人也表示了支持,畢竟「總統也面臨相同處境,他的長女Malia再過幾年就要上大學,我們都很瞭解子女長大有多快,親子共處時間卻總嫌太少」(駱家輝向《洛杉磯時報》描述當面向總統請辭的經過)。
但是翻看中方媒體對此的報導花樣就多了,在這裡我僅列舉一些。
駱家輝辭職或暗示美國政府在調整對亞洲外交政策?
網友調侃:駱家輝被北京霧霾嚇倒了回去洗肺。
駱家輝辭職為競選下任總統做準備。
駱家輝節儉親民或惹北京厭惡?
專家解讀:駱家輝辭職或因當大使不夠錢花?
這一個就絕對沒底線了——中國小三無堅不摧,駱家輝辭職或因偷情?
面對這些猜疑,不僅駱家輝自己坦然面對並接受採訪一一澄清,就是美國國務院和白宮也發表聲明,讚揚駱家輝任內的勞苦功高和各種謠言的不實之處,可惜的是,這些謠言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真不知道明天又出來什麼。而縱觀這些猜疑真是不無中國文化的色彩——作為第一代華裔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無疑是成功者,不是被逼無奈或做更好的打算怎麼會辭職?看起來幾乎很少有人願意相信駱家輝自己的解釋:「我的孩子正在西雅圖上高中,我想這個階段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很重要。我希望回到美國和我的孩子一起去參觀大學,選擇大學,幫助孩子成長」。設身處地想想他那些正處在典型反叛年齡期(teenager)的孩子們,他的這個理由美國人包括媒體和總統都選擇了理解,而我也願意去相信,因為在這一點上恰恰是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著巨大分歧的地方。
寫到這裡我想起以前一個在《讀者文摘》上看到的故事。在英國的某小鎮有一個青年人以沿街說唱為生,另有一華人婦女也遠離家人在這裡打工,因為總在同一個小餐館用餐他們彼此熟悉了,某日我們的女同胞關切地對那個小夥子說:「不要沿街賣唱了,去做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在那兒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現在高得多的薪水。」小夥子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的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我也給其他人帶來歡樂,有什麼不好?我何必要遠渡重洋,拋棄親人,拋棄家園,去做我並不喜歡的工作?」鄰桌的英國人們也都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為了多掙幾張鈔票,拋棄家人遠離幸福有什麼可以值得羨慕的。在他們的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貴賤無關。而相反,在中國文化裡可以把高官厚祿當作成功,可以把身家百萬當作理想,可以拋卻天倫之樂而四海飄蕩,但唯一不認可的成功是家庭和睦、人生平淡。
在我的《你瞭解的美國其實不是真美國》一文裡我曾這樣寫過:「(在美國)家庭第一,哪怕金錢和工作都要給家庭讓路。我在中國時遇到的因賺錢和工作兩地分居的人家還真不少,尤其在部隊,即使家在一地也還可能為了工作夜以繼日,把物質的東西看得超過了一切,錯過了妻子生孩子、耽誤了給孩子看病、不能給老人送終等。到了美國才知道,這樣做是會被別人鄙視的,在美國,很多人的辦公桌上都擺放著家人的照片,其樂融融的合影透露著美國人的家庭觀念,下班後和週末的時間都是屬於家庭的,所有的節日也是一家人安靜地聚在一起。最近一位海外好友要做一個小手術,她丈夫取消了全部的商業會談,寧肯自己出錢支付會談方延期滯留也要去陪著她手術,就是海外人家庭觀念的典型體現。」
我這樣寫也是因為有自己的親身體會的。丫丫出生時,我和丫爸分別在相距兩個小時的兩個城市上班,按當時的情況我不大可能辭職搬到丫爸的城市在家專門照顧孩子,而丫爸也不願錯過孩子第一年成長的寶貴時間,於是他放棄了公司法律顧問的高年薪,選擇停職休息一年,即使因此丟掉工作也在所不惜。在這一年裡,他在家遠程工作,和我分擔到幼兒園接送孩子,陪丫丫玩,這樣的情形一直延續到丫丫兩歲時,我找到了我現在位於他所在城市的大學工作,一家團聚到了一起為止。
曾有一位美國教授在考察中國之後感嘆到:「中國人活得太累」,他覺得中國的普通百姓沒幸福也少性福,絕大多數人從小學到大學忙著各種考試,畢業後忙著攢錢買房子結婚,結婚後忙著生孩子養孩子,退休後給孩子看孩子,她覺得中國人的人生只有兩個片語:成功和拚搏。而在對駱家輝辭職的各種猜疑聲中,我也在為那些開始失去底線的華文媒體們累,難道就不能少些「陰謀」論、多些普通的人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