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美國式教育

作者:李鎮西 發表:2013-10-29 19: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0月29日訊】現在信息傳播已經相當發達,哪怕一個足不出戶的鄉村教師,也可以通過網路而知曉天下。因此對一個人來說,所謂「開放」,不一定要環遊世界,關鍵是視野要開闊。

比如,這次我們研修班到美國馬里蘭大學學習。我們當然通過教授的授課,知道了許多教育理念,通過考察也實地感受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特點。但其實仔細一想,這些「理念」這些「特點」,我們在國內就知道了。報紙、雜誌、電視、網路,還有各種專家培訓,這麼多的渠道都把美國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傳遞給我們。

所以,那天翻譯代我們問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的問題:「中美基礎教育有什麼不同?」她話音剛落,我就想,這個問題完全是多餘的。現在幾乎每一位中國教師,都可以對中美基礎教育的不同說得頭頭是道:中國重共性,美國重個性;中國以強化記憶為主,美國以鼓勵創造為主;中國重書本知識,美國重動手能力;中國以教師教為主,美國以學生學為主……這些東西,哪裡需要到美國來當面請教才知道呢?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否認身臨其境實地考察的必要性。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在美國的課堂裡,親眼看看孩子們是如何主動積極地學習,老師又是怎樣圍繞孩子轉,那種氣息,那種氛圍,那種現場感,是國內無法感受到的。尤其是美國基礎教育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大環境,更是我們在中國無法體驗的。到了這裡,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只有美國這樣的土壤,才能有美國這樣的教育。

但是,經過二三十年各種形式的中外交流,僅就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言,即使沒來過美國的中國教師也已經非常熟悉了。想想從上世紀八十年起,什麼「發現法」「目標教學法」「教學過程最優化」「建構主義」「多元智能」「全納教育」……因此至少是在理論上,中國的基礎教育稱得上是領先的。還不僅僅是「理論」,也有實踐——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尊重個性、學生為主體,綜合社會實踐、小老師上講臺……這些做法就是拿到美國來,也很新潮呢!

這樣說來,中美基礎教育應該沒有什麼差別呀!但為什麼卻實實在在存在著差別呢?這差別又在哪裡呢?在我看來,中美基礎教育的差別,在於美國不但說而且也做,中國則往往只說不做。

就拿「以學生中心」的理念來說,我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這個觀念夠領先了吧,甚至可以說超前。呢!大概是十多年前,國家開始新課程改革,於是「新課改」成了中國基礎教育最響亮最時髦的詞兒。當時為了「轉變觀念」,有關部門還出版了一本名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的書,該書在談到課堂上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時這樣說道:「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看看,這些話拿到今天的美國課堂上,肯定也是新觀念,可我們十多年前就有了。但近三十年過去了,中國的課堂如何呢?基本上不還是教師獨統天下嗎?

因此,我越來越認為,就基礎教育而言,中美差異主要不是什麼觀念,而是行動。甚至可以說,在理念層面,中國和美國的教育者已經達成共識:要尊重學生,要圍繞學生的學來設計教學,要因材施教,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激勵學生大膽發表不同的看法……但雖然基於同樣的理念,中美各自的課堂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況。

美國的課堂上,學生活潑、自由、積極、舒展、無拘無束,老師圍著學生轉。

那天我在安納波利斯中學觀摩一堂寫作課,看到四個學生圍一桌,大家神情放鬆,老師講解的時候他們都看著老師,討論時都積極發言。翻譯告訴我們,這是一堂寫作課寫作課,主要是寫讀書筆記,然後分享交流,彼此提意見,再改進寫作。具體說,就是看了一本書之後,將自己和書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將自己和書中某一人物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都一一寫出來,並且要用結構圖的方式列出寫出提綱。

美國老師告訴我們,他們的課堂都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這體現在學生的座位編排上。我們沒有看到一間教室的學生座位是像中國大多數學校的教室裡那樣學生坐得整整齊齊,便問美國老師這樣的座位是怎麼考慮的。她回答說,並不是刻意這樣安排的,也沒有任何人規定必須這樣做,學校也允許老師有其他的桌位安排,但老師們都覺得這樣坐最適合學生交流合作,所以自然就這樣了。

美國老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他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造能力,設計課堂都以這些為重點,把學生的能力興趣作為要點考慮。他們的課堂程序一般是,先讓學生熱身五分鐘,就是讓學生自學,自己讀書,思考,然後老師講10分鐘左右,接下來就是學生參與討論,老師也一起討論,課堂結束前又是學生自己總結,包括自我評價和考核。

那中國的課堂呢?基本上還是下面的學生坐得整整齊齊,教師一個人站在講台上。這樣便於老師講,學生聽。除了中間有時候教師會提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外,基本上還是老師一講到底,甚至常常拖堂,明明下課了,老師還在喋喋不休地強調這個「關鍵」那個「重點」,唯恐有所遺漏。

其實這些老師不是不明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之類的新理念,如果是寫總結,或者寫論文,大他們都會把新課改的理念說得頭頭是道:「學生主體」呀「以人為本」呀「師生互動」呀等等。可惜這些理念總是停留在紙上。

說中國的教師「只說不做」也不特別準確,其實我們不少課堂也很精彩的。但這樣的課堂大多是公開課,或課堂大賽,或者是為迎接檢查、接受督導、通過驗收等特殊時候所精心準備的展示課。每當這時,課堂總是學生快樂的天堂。教師精心設計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每個環節都盡量讓學生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還不單一,討論、辯論、表演、小組合作,學生上講臺……這樣的課往往高潮迭起,美不勝收。但可惜這是公開課,為了準備這一堂體現新課改的課,老師不和學生不知準備了多久。然而平時每一天的課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天天這樣上,還不把教師和學生累死啊?

所以,同樣是做,美國是常態,中國是特例。如果你憑著這些「要什麼有什麼」的公開課來判定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那你不是裝傻就是真傻。

有人會說,不對吧,我們不是有洋思嗎?不是有杜郎口嗎?不是有這樣那樣的課改成績突出的學校嗎?難道他們沒做?難道他們不是常態?

我承認,包括洋思、杜郎口在內的一些學校,還有北京、上海等課程改革搞得很成功的學校,多年來在尊重學生方面的確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這是他們取得突出教學成果的重要原因。但是第一,與中國所有學校相比,洋思、杜郎口等學校畢竟是少數甚至個別,並不普遍,不佔主流,因此也不具備中國基礎教育日常課堂的代表性。第二,有些學校的課堂改革,看起來很熱鬧,但背後都有著教師的操縱;換句話說,學生的發言無論看起來多麼活躍,都沒有超出教師暗中設定的思維圈子。這種尊重學生是假尊重。第三,還有一些學校的課堂改革,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指向還是應試成績。應試能力當然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重要能力,但如果學生只是考試成績好,這離我們所期待的學生心靈飛翔、思想燃燒、大膽質疑、富於創造的全面素質還是相差很遠的。

豈止是課堂改革知行脫節,中國教育在其他方面幾乎都是這樣。不是不知道什麼才是素質教育,而是由於種種原因(如果真要細細剖析這「種種原因」,將是一篇大文章),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中到各位校長,下到每一個教師,都不願真正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不願真正在行動上把學生看做教育的中心與目的。訂規劃、寫文章、立課題、做匯報、制展板、搞宣傳,各種新理念說得天花亂墜——這樣「特色」,那樣「創新」,什麼「人文關懷」,什麼「學生為本」……真是高屋建瓴,分條析理,色彩繽紛,眼花繚亂……其理念簡直比發達國家還先進,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超前,但實際上行動上並非如此,「分數才是硬道理」,該幹嘛還幹嘛。因此,多年來,所謂「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葉公好龍,莫過於此。

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觀念更新了,也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理念和做法了。我只是想提醒各位親愛的教育同行——其實也是自勉,無論我們知道了多少理論,如果不化為行動,這些理論都是沒用的。這裡的「行動」,不是曇花一現的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如果我們哪怕把我們認可的百分之一的教育理論落到了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像呼吸一樣自由,像潮汐一樣自然,那麼我們的素質教育才算成功了。那時候,「素質教育」也就沒必要叫「素質教育」了,它就叫——「教育」。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