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24日訊】據一項調查表明,動畫片《喜羊羊》不只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包括很多成年白領也對此劇深愛有加,網路流行語「找老公就找灰太狼」即是證明。
然而,就在近日,這部深受國人喜愛,且風靡臺灣、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國產動畫片,被央視指暴力失度、語言粗俗,要求製作單位全面修改。同時被央視點名批評的還有耍怪搞笑的《熊出沒》。
央視此次要求修改《喜羊羊》、《熊出沒》等劇的理由是,這些動畫片劇中暴力失度、語言粗俗,未成年兒童無意識模仿可能導致暴力傷害事件的發生。對於央視的批評,網友們褒貶不一,甚至做出另類猜想。
央視竟然批《喜羊羊》《熊出沒》「粗俗暴力」(網路圖片)
不可否認,兒童在觀看這類劇情之後有模仿的可能,甚至也可能造成一些傷害事件,但這是否就是央視提出批評,責令修改的真正理由呢?我想就此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必須請求原諒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只能站在成年人的角立場上做出自己的判斷。
首先,我認為,「粗俗」的語言、甚至有些「暴力」的行為,即是生活的實態。諸如「小的這廂有禮了」、「臣妾不敢」之類的「文明」舉止只存在於文藝作品中。其次我認為,適當的「粗俗暴力」,正好是力量的寫照,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褪化的連發脾氣的血性都沒有了,那麼可以預見,這個民族也就玩完了。而喪失了血性的族群,最好的結果就是做任人驅使、宰殺的羔羊。
我發現,中國高層在定義「文明」的時候,可以說根本不懂、或者是假裝不懂什麼叫「文明」。——和睦相處、與人為善,是一種文明;言談謙和、舉止得當,是一種文明。同時,義薄雲天、嫉惡如仇也是一種文明;見義勇為、勇於擔當還是一種文明;而殺閥醜陋、保衛家園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文明。央視怎麼可以以偏概全,厚此薄彼?特別是在世界努力同步的大背景下,文明為什麼不能相互兼容?
我沒有「傲骨」,所以我忌憚以惡意來揣測「上意」,但是「上意」中屢屢釋放的東西,卻總是一次又一次給人留下「惡意」揣度的空間,未免叫人困惑。
關於文學作品不入「法眼」的事,近幾年來時有發生。2010年的時候,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就開始大面積刪除了魯迅的文章,由此引發了「去魯迅化」大討論。同樣在2010年,首都師範大學候會教授竭力倡議中學教材中應該剔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武松醉打蔣門神》等含有「血腥」的文章。結果再次引發了一場關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大辯論。而今年初中教材中更是將唯一的魯迅作品《風箏》也清除出局。
對於「血腥文章」有沒有主流意識刻意引領公眾重建「價值觀」的意圖我不知道,但這種嫌疑是絕對難以平復的。事實上,無論什麼價值取向都不能拭去現實的「血跡」,刪除「血腥文章」,只是讓一張白紙顯得乾淨了一些,客觀的存在依舊。就如一次次倒在強拆鐵爪下的血痕,抹的掉嗎?幼女在無恥官員強暴時發出的哀嚎,掩蓋的掉嗎?不去阻止這樣血腥的現實事件發生,而是一味地拿幾張紙、幾個文字、幾幅動漫圖畫開刀,不僅是無知,更像是極度恐懼後的非理性精神發作。
事實上,這幾年來,在針對「暴力、血腥」的問題上,當局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菜刀實名制、比如洗澡實名制……等等,對所有可能發生的抵抗行為,幾乎做到了「無微不至」。毋容置疑,此等舉措在預設上是為了阻止暴力的發生,但同時也在扼殺著青春和激情。最諷刺的是,百姓的暴力行為日趨下降,而權力行惡倒是方興未艾、愈演愈烈,無不叫人噓唏!
有鑒於此,我很懷疑一個沒有個性的國家,一群缺失血性的人,將如何完成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同仇敵愾、誓守疆土的豪言豈不更成了一句空話?周邊島國的瘋狂似乎已經證明了一切。
如此說來,熊大、熊二、喜羊羊這些玩偶消停一點,不再得瑟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