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07日訊】能力的定義
能力的定義。有時候,用點外語,也能很貼切的。一般會用Ability,我更喜歡用-Power,Energy.意思是:有力量、有能量推動事物的運行。讓學習有產生力量感的學習,是每個人都會熱愛學習的(人的天性)。
什麽是有力量感的學習呢?「玩」是一種有力量感的學習。想一想,從動物到人類都是從「玩」中習得能力的。我們的教育卻越來越把「學」與「玩」徹底分離。例如,家長或父母常會說:「不要玩了,去學習」這樣的話。學校也會說:「再玩,你就沒前途了」。可見,都把教育,當成「唸書」、「考試」了!而沒有用心於如何讓孩子,從「玩」中學習到知識與能力。把「教育」當成一項「要完成的任務」,就像「吃飯」是一項日常的任務,沒有特別的「稀奇」。把「能考試」當成「救世主」一樣的培養。但並不能為「黎民造福」。原因無它,因為沒玩過「犁民的辛苦」的學習,怎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呢!歷史上,玩出名堂的名人,有秦贏政、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愛迪生、比爾蓋茨、賈伯斯.....
教育要用「學」與「玩」的黃金比例來搭檔
我們常常聽到有美學的黃金比例,有數學的黃金比例,有飲料的黃金比例;教育上的「學」與「玩」也有黃金比例,這是我20多年來的觀察研究所得。要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每位家長心中的希望,讓孩子「光耀門楣」也是每位家長的「顯意識」。要達成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又能兼具「光耀門楣」的能力,就要瞭解「學」與「玩」的黃金比例,就要瞭解「學」與「玩」的完美分配是能力與性格養成最佳搭檔。
一味的依現行的學校教育方式:上課、寫作業、考試、課輔(補習)、再考試,來學習知識,並不能讓知識活起來,也不能培養出學生的社會能力,和生活行為能力,甚至是工作能力,但的確能培養出官僚能力與考試、背誦的能力和為官鋪路的路徑。
現代社會「當官」(公務人員)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教育仍然受「當官」者的「操弄」,這是現代父母該有的一點「覺醒」。或許「當官」真的很容易的「光耀門楣」,甚至是「名利雙收」,或是「身敗名裂」。試想人生的目標需要維持在傳統中的「窄路」嗎?還要讓「政客們」左右我們的生活嗎?所以,在教育上我們先要突破「傳統的束縛」,讓孩子學習到「真正的生活」能力。
做中學,學中做,讓「玩」有科學的步驟
「玩」中「學」,「學」中「玩」,是學與玩的精髓。如何分配?如何操作呢?20年前,我在德國學習時,問了德國小學、初中的上課時間和科目,真的很讓人羨慕。知識課只上課半天,美術、音樂、體育等需要操作的活動半天。並且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項目,可以只是單項的打網球或是拉小提琴。科目:數學、人文、第二外語,實驗操作是必修科目,自然、歷史,為選修。玩(操作),佔據了60%,知識上課40%,所以必須是小班制。爲什麽德國人,敢這樣玩教育,又能國力如此強盛呢?(可以買下東德,可以高速公路完全不收費,不限速,可以經濟支援歐盟,可以不再用核電,所有高級轎車(BENZ、BMW、AUDI、POSHE...)全出於德國))。因為,他們知道學習的重點,在於「做中學、學中做」才能真正體會知識的力量。所以,中學畢業後,還得先去工作,才可申請學習;在大學時,還得有公司聘用,才能讀博士。完完全全,把學與做結合在一起。可見,玩(做)與學是不可分離的。只是,德國人,把玩(做)用學習的方式去引導。並用教育的制度與環境去實踐「做中學」、「學中做」。
同樣的,家長和社會風氣,也要更新到這種思維模式,才能讓「玩中學」、「學中玩」形成風氣,並促使教育制度配合。
家庭上,如何完善「玩中學、學中玩」的實踐呢?「陪」的能力
如何將「玩」引導到「學」的能力(POWER、ENERGY)呢?那就是要有「陪」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陪」是起到最重要的效用。例如,清朝康熙帝的培養,其祖母的「陪養」功不可沒。能「陪」才談得上「培養」。我們小時候,如果沒有媽媽的「陪與養」,我們很難得到「培養」,因為,男人都出外工作,晚上回來已經累跨了,很少「陪」孩子的。但,孩子的「陪玩」,男人是很重要的角色,卻是很缺乏。所以,很難讓「玩」引導到學習上,除了,工作上,家務上的「做」之外,並沒有把「玩」(做)與「學」聯結上。
怎麼「陪」呢?在「陪」「玩」中用科學的步驟,就能引導到「學」上,這是「做中學」、「學中做」的基本精神。所以,如何「科學的玩」,就是「陪」的人的重要功課了!培養能力,有很多的方式,請老師「陪」也是一種。如何與老師溝通「陪」與「培」的質與量,也是家長的重要功課。
以前的教育,著重在知識的學習與傳播。認字、讀書、考試就是教育了。現在的教育,會發展到如何生活的快樂、有價值,甚至真正的貢獻社會。所需要的能力,比以前更多,更廣。用以前的教育方法,現在很容易在社會上沉淪。以前,可以不必太用心的陪孩子,培養孩子,競爭也沒有那麼大,都能生存。現代是用心培養孩子,還怕競爭不過。然而培養的方式,實質上是以一種競爭的態勢在培養(美國式資本主義),而非合作共存的方式在培養(德國式公利共識),這樣惡性競爭會加劇。因為只存在著「我上,你下」的競爭模式。(只有第一,才是最好,沒有「更好」的激勵模式)。其原因都在於沒有依性發展多元社會的共識與能力(政府的制度與能力,群眾的共識與能力)。
科學的玩--「陪」與「培」的教育實踐
什麽是科學的「玩」?例如,在旅遊的途中,我們會沿途的「玩」地理、人文知識的交流,甚至是文字接龍嗎?還是一路的「睡」與「吵」呢?又如,孩子有「潮間帶的自然觀察」(招潮蟹)的探索時,我們會陪著去學習,並順勢瞭解孩子的優勢力和弱點,及思考。
如何去營造孩子去發揮優勢和補強弱點的環境。這些都是在引導孩子科學的玩。因為,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中(非小班制,課本知識挂帥),老師或校外教學者,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優勢力和弱點。這需要家長參與的「陪」。如果,我們一味的將「陪」孩子交給學校的老師,只是加重老師的負擔,且私心上,老師對多個孩子的精力實在有限。
其實,我們一直在傳遞我們的經驗與習慣給孩子。也一直在「陪」與「培育」孩子。但我們是用「原生」的方式,陪孩子,還是有修正「原生式」的方式陪孩子呢?我們都知道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被稱頌,也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的重要性。但我們這一世有用心和科學的去提升、修正「原生力」的影響嗎?這需要對家庭教育的知識的投入和用心。學校的家長會和對家長的再教育活動(親子教育座談演講),家長的投入度,都是在對「陪」與「培」的理念的提升。
陪(養),在於瞭解孩子的天賦和天性,培(養),在於協助發展孩子的天賦和天性。陪,在於適才的雕塑孩子的社會性格。培,在於發展孩子的操作性格。陪,是軟實力的養成;培,是硬實力的養成。沒有人文素養的硬實力,很快的就會消退;沒有工程科學素養的軟實力,只是紙上談兵,沒能實踐的口號。
我們除了要有「培養」孩子的規劃,更要有「陪」孩子的規劃和時間。「陪」,不只是遊山玩水的觀光、遊覽,更是「科學的玩」的規劃,人文的導覽,自然的觀察與愛護的學習,也是孩子向上(父母)學習的好時機。「培」,不只是機械式的知識學習,更是操作、技能、體驗困難,克服困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身歷其境的學習方式。有如,雲林的公立森林小學,大自然才是教材,課本是輔助學習材料。這樣的「陪」與「培」的教育,才會有「愛」的素養。才能建築起「福利眾人」的國度的社會。
来源:心的書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