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3日訊】我還在央行工作時,有一次央行開座談會,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承諾。
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哪個企業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金融機構為自己搭建融資平臺,注定會失敗。
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三十年後,是否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成為熱議的話題。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衝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並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最近不少地方、不少企業傳出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各路資本競相爭辦民營銀行,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吳曉靈: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企業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方便。計畫經濟時期,銀行是壟斷的,服務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於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民營企業,貸款供給不足。很多人在想能不能辦民營銀行,為民營經濟服務。
中小企業融資比較難,既然大銀行不給我們好好服務,我們是不是辦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科技、教育要發展,過去國家的扶持不夠多,是不是可以辦科技銀行、教育銀行,為科技和教育融資?
南方週末:民營銀行的興辦能夠真正滿足這些融資需求嗎?
吳曉靈:這麼多的呼籲都不太能夠實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不是說哪個領域缺錢,哪個領域就要辦一家銀行。
銀行吸收公眾存款來放款,為了保證公眾資金的安全,在放款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流動性、可償還性,因此銀行資產運用必須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在某一個領域。
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很少有專門為某一產業服務的銀行。銀行可以有不同的經營特色,但不可以有專門為某一特定人群服務的銀行。
事實上,任何時候想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不是說要增加銀行來滿足,而是要改革資本市場,間接融資已經太多了,現在銀行的競爭已經白熱化。
可投資的金融機構還有很多,如消費金融公司和租賃公司、第三方理財等等,不要都以銀行為目標。民營銀行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走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否則很難成功。眼睛應該看得廣闊。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金融業的高額利潤也是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之一。
吳曉靈:我這裡有份數據,2012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是16.59%,非金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是4.43%,但從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市銀行資產利潤率是0.99%,非金融資產利潤率3.16%。
銀行是高槓桿的行業,資本利潤率很高,但要獲得高額的資本回報率就要做大資產。很多銀行不遺餘力地擴大資產負債表,就是在追逐高額利潤,但從資產回報來說,銀行並不是最高的。
民營企業應該通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把金融業作為服務業,來投資獲取回報。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南方週末:對於民營銀行,各方呼籲了多年,但監管方的態度則慎之又慎,您認為其中的顧慮何在?
吳曉靈:1990年代初到現在,除了德隆系對個人債權進行過打折處理,都是政府對個人債權進行全部兌付。政府承擔這麼多責任,對控制權就格外關注。
從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資完全開放,但結果並不好,還出了很多風險。當時,發起成立城市信用社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街道企業、私人企業都可以發起設立城市信用社,後來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風險和壞賬。
當時考慮了兩種辦法,一是讓信用社破產,存款人承擔風險。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理念還沒有確立起來,老百姓沒有自擔風險的思想準備。一旦有一家城市信用社破產,就可能形成連鎖反應,擠兌所有的城市信用社,這是政府最擔心的。
第二種處置方法,就是進行改制,規範管理,改組成城市商業銀行。把城市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風險包起來。在城市信用社改製成城市商業銀行的過程中,處置了一部分的不良資產,也掩蓋了不良資產。
城商行改制由地方政府主導,各地的地方財政或國有企業入股,保證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想通過這種方式改善城市信用社的治理機構。
另外還有合作基金會,它能夠處置集體財產遺留下來的問題,用經濟的方法解決農村社隊的債權債務問題,是一個好的發明。
當時缺錢的企業就到合作基金會借錢,合作基金會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銀行,但沒有銀行牌照,也沒有按照銀行管理。到了1998年,重慶發生擠兌,政府介入,必須要給市場以警示,於是中央決定關閉所有的合作基金會。
還有一些人藉著供銷社入股的方式,募集活期股金、定期股金變相吸收存款,也出現了很多風險,當時地方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1200億處置風險,相當於現在一萬多億。
南方週末:2003年前後,也曾有一輪開放民營銀行牌照申請的熱烈討論,當時看上去條件頗為成熟,為何最終功虧一簣?
吳曉靈:當時,我還在央行工作。央行開座談會的時候,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就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到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做這樣的承諾。
為什麼要簽訂承諾,就是有太多的人進入銀行不是為社會公眾服務,而是要為自己縫個錢口袋。一個能夠投資銀行的企業,實力是很好的,不在自己辦的銀行貸款,完全可以從其他銀行貸款,為什麼不敢承諾?
與此同時,德隆系出現了,在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和整頓信託投資公司的過程中,監管當局允許民資入股,德隆集團向13家金融機構入股,包括城商行、信託、租賃、證券公司,總股本92億元,德隆系控制42億元,佔到股本的62%。
由於沒有很好地運用好控制權,建立良好的金融機構治理,把參股控股的金融機構當做本集團的融資平臺,把資金調取打莊股,用高額的股金抵押貸款,支持實業的擴張。到了2004年,股價下跌,不倒的莊股也倒下去了,資金鏈斷裂也拖累了13家金融機構。
事實上,在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唯獨一個例外就是民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背景是工商聯,所有的經營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聯推薦,最開始去的都是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行長,到董文標,股東並沒有經營的實際權力。
由此對民營資本有一種不信任感,這其中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在於,政府過多承擔金融機構經營的風險。歷史的原因在於,民營資本以比較散、比較小的方式進入金融機構,並沒有發揮好民營資本在治理結構中的表率作用。
銀行不是那麼好辦的
南方週末:從目前看,民營資本做銀行要想獲得成功,您有何建議?
吳曉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管是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感覺到經營的壓力,也都在向中小企業傾斜。
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營資本要進入銀行業首先要面對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現在,存款市場已經白熱化,各家銀行用各種金融產品沖時點,各種資金掮客拉存款。一個儲戶走到街上,看到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他會選擇誰?
我調查過很多村鎮銀行,從允許設立到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全國才七百多家,原來設想到1000家,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吸收資金。
第二,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發起成立一家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分支機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放款和結算。單個的銀行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會去開戶。
新設立的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銀行的所有功能,當其他銀行都有這些功能,你是一家單一的銀行,怎樣去競爭?
第三,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如果進入銀行是尋求控制權,股權是可以集中,拿著大股份,但是不懂經營,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
第四,人才的挑戰和競爭。所有想進入金融業的企業家都不是經營銀行的行家裡手,不懂的時候就要聘請職業經理人。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擴張,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向國有商業銀行挖人,薪金就跳了一個台階。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要想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再往出挖人,可見人力成本之高。
有人拿臺州商業銀行和泰隆銀行舉例,這兩家都是百分之百民資,幹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干不好?
這兩家都是從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的環境,老百姓對城市信用社像對國有銀行一樣信任,他們都經歷過農信社和城信社的經營管理,有網點和信譽的歷史積累。
南方週末:競爭很激烈,困難很多,所以您不太看好民營銀行的發展?
吳曉靈:我認為,在網際網路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成民營銀行是有希望的。
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應該是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
過去傳統銀行是點對點蒐集信息,只是用了信息技術的彙集加工,沒有多頭開放的信息源。網際網路金融運用社交網站、移動支付、搜索引擎、雲計算,基於新技術完成信用評估。
現在網際網路企業可以開展基於第三方支付的結算,基於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基於支付賬戶的簡單金融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金融的單項業務,存款、貸款、結算,三者結合才叫銀行。而基於第三方支付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有望成為民資進入的新通道。
第三方支付有上億的客戶積累,但仍會面臨吸收存款的挑戰。網際網路可以解決小額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融資問題,難以解決大額個性化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此基礎上變成銀行,還需要網上和網下的結合,但這是民資進入銀行業成功率比較高的渠道。
個人建議收購兼併,在網際網路金融基礎上的重新申請牌照,比重新設立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
一旦符合條件,就該一視同仁
南方週末:目前,對於如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相關細則尚未面世,但從監管的總原則上,您認為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吳曉靈:銀行是有外部效應的社會企業,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首先要對投資人的資格進行考量,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資金融。不誠信的企業、不乾淨的錢不能進來。
政府應該把好這個關,一旦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投資者。
民營企業進入銀行不是給自己搭建融資平臺,哪個企業集團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理金融機構為自己集團搭建融資平臺,肯定就會有關聯交易、挪用資金、各種虛假行為。這些對於金融業來說都是非常忌諱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一定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服務贏取合理利潤,而不要以融資平臺為宗旨,但凡以融資平臺的心態進入銀行業注定要失敗。
南方週末:在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下,民營銀行所謂的風險自擔,有人理解為民營銀行股東承諾在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進行救助,並應承諾風險兜底。您如何看待?
吳曉靈:本來就應該風險自擔,但社會上說讓投資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我認為是不行的。投資人應該承擔有限責任,合規管理,嚴格要求。同時,監管層應該盡快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這兩個條例,從技術上來講,沒那麼複雜,一年足矣。一家銀行從批准到籌建,一年之內還不至於到破產。單獨針對民營銀行設置差別退出機制,有失公平,就不國民待遇了。
来源:南方週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