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05日訊】今日獨立的憲政學者,都認為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百年來,最好的一部憲法。而這部憲法的起草人正是張君勱。
張家三兄弟。左為張君勱。右為弟張嘉璈。
張君勱(1887—1969)已經被這個世界遺忘半個世紀,當我們今天還在夢想憲政、夢想民主的時候,不應該忘記他。他是完全可以和胡適等一流的現代中國的傑出知識份子。他從清末的秀才進士到留學日本,兩次留學德國,精通三國外語,在北京、德國、印度任大學教授,著書立說,是哲學家、思想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國學修養深厚,晚年成為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書生,而是學者從政的典範。從辛亥革命時期跟隨梁啟超的政治活動起,一直活躍在組黨的第一線,三、四十年代的國社黨、民主同盟而民主社會黨,直到六十年代。是國共大陸爭霸年代,著名的「第三勢力」的領軍人物之一。從政治權力和影響力而言,他承認是「失敗者」,但我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學者從政典範第三勢力領軍者
這評價,就是我們今天視為無價的,在中國憲政民主方面的貢獻。我在本刊五月號的文章中,無限疼惜地回顧抗戰勝利之後那段為時不到三年的政治黃金時期,著重分析國共兩黨的角力與美蘇兩大國的介入,而未及第三勢力即中國知識界的角色。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個「和平民主新時期」,是二十世紀給中國讀書人難得的一次報國機會,這機會可以說,聚焦在張君勱身上。
今日獨立的憲政學者,包括中國大陸的在內,都認為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百年來,最好的一部憲法。而這部憲法的起草人正是張君勱。他有「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美譽。他無愧於中國民主憲政的先知、先賢、先行者。
時維中國何去何從之秋。國民黨經過十年1927—1937一統天下的發展後,取得國家社會的顯著進步。按照孫中山循序漸進的治國綱領,國家應該結束由國民黨「一黨訓政」階段,而進入憲政時期。當局乃提出「五五憲草」(1936),但遇抗戰爆發而擱置。國共合作,八年抗日,二戰勝利,各方民主呼聲高漲,便有了重慶會談、政協會議的召開。
此時中共經過八年養精蓄銳,不僅兵力超過百萬,而且,在國統區的地下黨與親共勢力得到長足的擴大,尤其在民盟等反蔣的民主黨派中滲透甚為成功,因此在政協中爭執激烈,作為主題的制憲沒有達成共識,於是推舉二十人的修憲小組,以便按期完成預定的行憲程序。其中有中共三人:周恩來、董必武、秦邦憲。其他黨派有張君勱(民社黨)、邵力子、傅斯年、章伯鈞等。
1946 年12 月25 日在南京召開的國
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卻是
中共猛烈攻擊的目標。圖為會場。
起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經過
修憲小組中,張君勱是知名的憲法人才。他早在清末就和梁啟超熱衷於憲政研究與鼓吹,先後主辦過多種政論雜誌,一九二二年就起草過《國是會議憲草》。為統一各方意見與紛爭,他主動提出一個草稿,經周恩來、王世傑推薦,主持起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期間,他每天晚上,不辭辛勞遊走於各代表住所,彙集意見,終於成就一份各方接受的「政協憲草」。這是一九四六年五月。
為慎重起見,張君勱將憲草譯成英文,呈交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閱,得到馬將軍的認可,蔣介石審閱後也照單全收。接下來,十月,特地為制憲召開國民大會,聖誕節那天終於國大三讀通過,決定四七年元旦公布《中華民國憲法》,該年聖誕節施行。
這就是張君勱參與制定這部中國最好的憲法的經過。何謂最好?從實踐來看,四六憲法的主旨被臺灣中華民國遵循至今,它奠定中華民國的法統,成為臺灣民主轉型的不可動搖的法源。臺灣歷次修憲都不涉及憲法的民主本質和基本國策。從理論上說,四六憲法出色地融合了孫中山的五權分立學說與歐美民主政治原則。這正是張君勱數十年擇善固執、夢寐以求的憲政理想。
具體說,這部憲法突出主權在民、人權保障、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均富思想,尤其在「軍隊國家化」上著墨甚力,規定「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憲法符合西方立憲主義精義,沒有任何政黨的影子於字裡行間。
總之,這些都是中共建國後多次「憲法」所不可比擬的。出奇的是,這部憲法的制定,即張君勱所擬定的憲草,也是當年中共的權威代表周恩來等所支持和贊同的。他們後來的背信棄義,固然和共產黨專制的國家教條有關,專政理論和憲政民主水火不容。政治上觀察,則是中共完全以統戰和欺騙手法來看待國民黨和人民對憲政的規劃和期待。
國民黨在政治上、風格上難免不乏可指責之處,但是,在三民主義理念和長期戰亂的形格勢禁,亦是和共產黨有顯然的不同。以前,老毛損蔣的一句話「民主無量,獨裁無膽」,後來不說了。何解?因為這句話正應了儲安平的判斷:國共的自由是多少與有無之別。小巫見大巫。
因制憲國大,國共分裂。中共代表撤離南京。朋友送行。1946 年11 月15 日
於美園新村。左起:周恩來、鄧穎超、羅隆基、李維漢、張申府、章伯鈞、瀋
鈞儒、董必武、黃炎培、張君勱、王炳南。
周恩來和他的統戰對象
張君勱和共產黨的關係,也完全是被統戰的關係。儘管在重慶時期,周恩來表現對張君勱有幾分學生般的敬重,有一次他發現張起草的憲法將三民主義放在第一條,那共產黨不是無法生吁了?便急(哭了)跑去問張,張說,你沒有看到,三民主義後面說明瞭「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是林肯的三民啊,你還要反對什麼?周應聲而去:我懂了。
後來張君勱六十歲,周還送了一個壽匾《民主之壽》。傳為佳話。
可是,幾個月之後,國民大會召開,要制憲,中共和張君勱翻臉了。本來開國大正式通過憲法,是順理成章的事,國大二千席位,給中共留了二百席,國民黨二百二十席,民盟八十席。結果中共變卦要求廢除「偽憲法」,指憲法是「獨裁憲法、法西斯憲法」,拒絕出席。但國大代表達到合法數,如期舉行,憲法三讀通過。大會宣布中國進入憲政時期。
中共為什麼這樣出爾反爾呢?還是讓周恩來解釋吧。他文革中批判劉少奇時透露,毛向他指示過,和談簽字是為了拖延時間、積蓄力量,訓練軍隊,準備戰爭,準備戰場。(1967-11)現在史料顯示,那時正是蘇軍將大量武器軍備交給四野共軍之時。使用那些裝備需要時間訓練。
一九四六年中國實現和平民主的憲政之機,確實來到。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按照行憲程序舉行的全國第一次立法委員普選,除了中共統治區的抵制和邊遠藏疆地區,有至少一億五千萬選民投票,以總人口四億五千萬計,達三成投票率,加上內戰已經開始,這次選舉已讓美國觀察人士,驚嘆中國「正式步入民主大道」。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的一次全國直接民選。——何以佳局瞬息間變成一場大規模內戰,億萬人的善良願望化為烏有?史家現已洞悉:不能不與毛澤東主導的武力奪取政權的長期蓄謀直接相關。
公開要求毛澤東放棄武力割據
在為時不到三年的國共和談協商期間,一個無法克服的障礙就是中共的武力割據。張君勱對此是第三勢力中少有的洞若觀火者。我想,這是他決然帶領民社黨不惜和民盟分裂、和老友張東蓀分道揚鑣參與制憲國大的原因。他和中共的合作,由周恩來自詡的「起草憲法由君勱先生執筆,我們雙方每晚在民盟總部商妥,次日提交憲草審議會」,變成攻擊對象,直到列入「罪大惡極,國人皆曰可殺」的第一批戰犯名單,蔣居位首,張陪末席。
張君勱所為毛之忌恨者,乃是十年前(1938)那篇名作《致毛澤東一封公開信》。從團結抗日出發,駁毛的兩個觀點(國共兩黨有軍隊,是中國的優點;不忠實於三民主義就是不忠實於馬克思主義),信中指出近代國家絕無一國兩軍者,而自設特區,無異於封建割據,必生內耗而不利於抗日。勸毛放棄黨軍、特區。此函理直情切,切中要害,不容置疑。無異於要中共接受蔣領導。當然為毛所拒(此涉一公案:共產國際亦有類似要求於中共)。
君勱畢生為中國民主奔波,一貫反對用武力解決國內問題。和中共亦曾友好共謀,出席制憲國大,何來「最大惡極」之有?可見毛在圖霸神州之餘,不忘睚眥必報的私慾。近有中共資料則稱張君勱此信「影響極為惡劣」。無他,和一個崇尚「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整個世界只有槍桿子才能改造」的山大王,何來共同語言?但以此定人為戰犯,極為離譜!
遙憐昔日老友張東蓀之災
隨著國府在大陸的崩潰,張君勱一九四九年避入香港,再赴印度講學。周恩來聞訊派張經武去印度面邀張回大陸。這位被儲安平稱讚「學問、操守、私德一流」的人物,當然不會對毛政權有任何幻想。一九五二年終於落腳美國,在清寒的生活中,流亡二十年,一九六九年病逝舊金山。享年八十二歲。
可以窺見張君勱最後心跡的是一九六六年的文章《東蓀先生八十壽序》。當時,正是大陸文革初起,紅衛兵肆虐之際,他追述和張東蓀四十年交誼「攜手一堂,上下議論之樂」,遙寄思念之情。文寫道:
⋯⋯又其後,大陸淪陷,極權虐政,毒流人神。而余顛沛海外,皤然已老;既傷祖國,復念故人,緬懷昔游,都如隔世。
嘗聞東蓀??今則軟禁寓中,並行動自由而亦喪失。酷矣!《易》曰:「履虎尾,咬人凶」;東蓀固視自由民主過生命者,而乃獨欲週旋極權淫威之下,冀或遂願人生,何殊與虎謀皮?幾何不與格羅採受制於墨索里尼,愛因斯坦見逐於希特勒同其命運耶!
張東蓀(1886-1973)立憲派、哲學家、政論家,政治活動家。在國府時期,是和張君勱齊名的第三勢力民主派聞人,也是周恩來極力統戰的對象。因反對制憲國大與張君勱絕交後,留守燕京大學,代表傅作義和共軍談判使北京免戰而降。成為中共政協委員。在選舉主席時,獨他一票未投毛。未幾,被控出賣國家機密。文革瘐死獄中。——亦應張君勱之語,在極權下遂願人生,何殊與虎謀皮。
這如兄弟般的「二張」,為中國憲政民主在民國舞台上數十年的馳騁,都因一九四九河山變色而嘎然中止,度過淒涼的晚年。在晚禱的鐘聲裡,我們祝福彼岸的後來人。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紐約)
(本文略有刪減,原標題:不朽的先驅-張君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