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7日訊】今人談論書法,常以書論書,不及左右,我以為痼疾也。翻閱典籍,歷數名家大師,我卻常常更為書家之文化與文學修養所傾倒。且不說「蘇、黃、米、蔡」之文學造詣,單以「書聖」王羲之來看,其思想與文化之博大精深,其文學之精耕細作,實在是令我們汗顏的!
《王羲之像》 張大千
一篇《蘭亭序》,貫穿古今,雄峙天下,書家眼中卻只見書法,而不見思想與文學,此真可謂一葉障目也!誰都知道,蘭亭當天相聚的可是國家頂級軍政高官謝安、孫綽等41位當朝名流,真是高官雲集,群賢畢至,可王羲之筆鋒一轉,卻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又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王羲之玩鵝圖》局部,宋 馬遠
王羲之感慨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感慨有的人「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感慨死生之大事,生命之長短,光陰之飛逝。短短324個字,神態自若,超凡脫俗,字字珠璣,文風清秀,雋永!更值得稱道的是,文中飽含著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與探求,使這一蘭亭雅集有了超然物外的深廣的內涵與思想。
我不由得試想今天,倘若也有這樣一次聚會,那又該何等不同!這樣的序言如果不把那些達官名宦個個吹噓一番,至少也要把如此名流好好羅列一遍,當然也就更不要提什麼精神與思想了!拍馬屁唯恐還來不及,哪有時間進入內心,想及生死之無常,時光之虛無?
這不由得不令人感嘆!王羲之,這個出身東晉「王謝」名門的貴冑公子,這個曾經「袒腹東床」,16歲即被太尉郗鑒相中的「東床快婿」,其身世自然非同尋常。其父王曠,歷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史。伯父王導,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將入相,官至太傅。還有一個伯父王敦,那也是赫赫有名之輩。
正如唐太宗對朝臣所言:「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倘若沒有真知灼見,沒有深厚之文學浸潤,王羲之又何能有此卓識與洞見?可見,文才絕不是書法的附庸與點綴,而恰恰是書法之母,書法之根。
到如今,毛筆的用途已經日益萎縮,當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被我們繼承與發揚光大時,我們卻早已忘記了古人對待書法的謙和與智慧,恨不得把書法作為人生之要義、經國之偉業!於是乎,書法成了一項專業技能,成了一種顯擺與營生,成了明爭暗鬥的名利場,成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任人肢解的工具,甚而成了一棵搖錢樹,翻手為名,覆手為利。眼目所及,除了書法還是書法,文章沒了,文才更是罕見。大都為練字而練字,為線條而線條,只見筆墨,不見文學,不見精神,到處是不學無術的無知的「書法家」。書法背後的那個大大的人不見了,修養與情操不見了,精神與思想更是不見蹤跡!這便是可悲的今天的書壇,烏煙瘴氣,魚龍混雜,令人徒生厭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