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09日訊】在許志永因「新公民」運動而被刑事拘留後,中國的社會運動界紛紛發起援救聲援的聲音。但圍繞著所謂中間社會與政治反對話題,幾位公民社會運動者笑蜀、郭玉閃,和張雪忠等發生了爭論。
大致的過程是,笑蜀在聲援被捕入獄的新公民運動倡導者許志永的過程中,發表了《中間社會站出來》的文章,幾天後張雪忠發表《中間社會可以休矣》,對其中的觀點予以反駁,作為回應,笑蜀發表《公民社會運動與政治反對提綱》,張雪忠又發出《條條大道通羅馬?——就近期政治論爭與友人的一次對話》。期間,郭玉閃作為笑蜀一方,也參與了辯論。
所謂爭論,自然免不了意氣口舌,派別圈子的畛域,但此次討論的議題嚴肅,雖然免不了意氣和抹黑,但總的來說,討論的高質量近年來社會運動界少有。
笑蜀本名陳敏,長期供職媒體界,近年來,他與評論人莫之許就中國政治社會轉型的爭論影響很大。他對所謂推特「口炮黨」的批評,讓許多激進社會運動者深感憤怒,難以接受,而他的「中間社會」理念,團結了不少同道,也備受批評。
許志永被抓後,笑蜀與王功權一道發起營救運動,此後被國保警察控制,並未出具手續地遣返至廣東。在此前後,笑蜀在網上發表長文《中間社會站出來》,呼籲聲援許志永。
笑蜀文章提出,中國轉型需要超越所有轉型國家既有經驗之上的大戰略。尤其是超越單一階級推動論,超越政治社會兩極對抗,最大限度地向體制內外開放,最大限度地爭取體制內外一切可以推動轉型的資源,尤其向處於體制內外結合部的、兼具了體制內外雙重優勢的中間社會開放。
由此,笑蜀提出的自己的「中間道路」,即在政治社會之外,更凝聚整個中間社會的共識,集結整個中間社會的力量,形成最大限度的合力,倒逼中國轉型。
他以此解讀許志永發起的「新公民運動」。他認為,許志永發起的新公民運動,概括地說,無非是以自由、公義、愛為共同價值,實現中間社會各階級的互動互助,在此基礎上推進跨階級、跨行業的公民合作,尤其是同城公民合作,最終以公民合作的集體力量,走向公民社會,推動和平轉型。
笑蜀也將許志永被抓後,民間發起的抗議聯署,作為印證其理論的樣板。在他看來,這次聯署幾乎遍及所有的階級、所有的行業,尤其遍及中產和底層,活生生一個中間社會的投影。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間社會對新公民運動、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廣泛認同,折射了當下中國最重要的趨勢,即中間社會崛起的趨勢,即普通人勇氣下限提升的趨勢。
對此,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的教師張雪忠卻很不讚同。在他看來,許志永等人所從事的新公民運動,本身就是堂堂正正的政治反對活動,而不是在政治社會之外,建設公民社會的「海市蜃樓,笑蜀對新公民運動的詮釋,完全是對他們的矮化和閹割。
張雪忠認為,在一黨專政體制結束之前,企圖在政治社會之外建設公民社會,完全是不切實際和徒勞無功的。公民社會得不到發育和成長,的確是國家的不幸,但這一不幸就像新聞不自由,司法不獨立一樣,都是一黨專制體制的必然結果,如果要改變這種不幸的現狀,必須看清這一因果關係,也必須明確意識到,要追求新聞自由、司法獨立,人們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政治反對意識,並通過堅定和持續的政治反對,謀求一黨體制的終結。
在另一篇《我為什麼要批評笑蜀?》的文章中,張進一步解釋了自己的立場。
張雪忠認為,笑蜀在談及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除了闡述他的中間路線,還總是喜歡對政治反對進行歪曲的解讀。例如,沒有他所謂「潤物細無聲」的公民建設過程,政治轉型就不可能是理性的,甚至還將產生巨大而持續的動盪;而政治反對者也只是在追求改朝換代,只是為了把權力攫取到自己手中而已。
在他看來,專政者為了維持自己的專制統治,總是極力想使人們形成如下看法:如果沒有他們的專制統治,國家就將動盪不安,永無寧日,因此他們的統治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不去努力改變人們的這種錯誤看法,也不應該在無意中強化這種看法。
在張雪忠文章發表後,北京傳知行的負責人郭玉閃也連發幾篇文章,對張雪忠進行回應,語帶暗諷,郭自稱「邏輯自洽,事實準確」,但這一爭議已經超越了商榷和討論的範疇,本文不擬引述。
張雪忠在《條條大路通羅馬——就近期政治論爭與友人的一次對話》一文分析了這次辯論的意義。
他說,辯論不在於讓我們消除分歧(我們可能永遠也說服不了對方),而在於把各種不同的路線擺在公眾面前,讓公眾來決定那一條路線是最合理的。只有經過這樣的辯論,讓不同的觀點和路線在公眾面前競爭,才有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某一特定的路線,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基於這一判斷採取相應的行動。
在人民試圖結束專制,促進政治轉型時,應該讓儘可能多的人認同某一特定的路徑,才能形成有利於變革的社會心理和氛圍,從而增加政治轉型的合力。晚清史,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論戰的意義即在於此。
北京學者王江松認為,張雪忠和笑蜀的爭議,其實也是多年來笑(蜀)莫(之許)之爭的繼續。他撰文對這一爭執做出分析和判斷。
王江松認為,公民運動,只要它是以民間為主體的,即使是慈善公益這樣看上去非常去政治化的行動,在黨國一體化並試圖保持國家與社會一體化的環境中,都客觀上帶有一定的政治性質:即使你主觀上真的沒有任何政治考量,當局也會像盯賊一樣緊盯著你。
在一定條件下,把政治色彩不太強烈的那部分公民運動與政治色彩非常強烈的、直接的政治反對區別開來也是可以的,但絕不能割斷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王反對激進派的觀點,即把前者斥之為製造虛假希望並且延長了專政體制的壽命,而把後者視之為推牆的唯一方式和唯一力量,並且認為只有在推牆成功後才能大舉建設公民社會。
王提出,同意張雪忠對政治反對的重視和強調,但反對他把政治反對和公民社會的發育對立起來,相反,強有力的政治反對正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公民社會發育的基礎之上。
(原標題:笑蜀、郭玉閃和張雪忠最近就政治轉型路徑的爭論)
他希望,追求憲政民主的各種社會力量應當進行廣泛的交流並尋求共識,如能求同存異、分工合作,是最善,如不能分工合作,盡可以各做各的,至少盡量做到守望相助道義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