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02日訊】明朝末年,中國也被動進入了通縮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大大刺激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開啟了明朝城鎮化的大幕,明朝中後期的經濟呈現一片繁榮,同時歐洲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發現大量銀礦,貴金屬的開採讓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他們用白銀換取來自中國的瓷器、茶葉和絲綢,中國的出口經濟第一次爆發。然而好景不長,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哈布斯堡王朝與反哈布斯堡王朝激戰30年,這期間江南出口歐洲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銳減。江南商品主要出口地西班牙經濟出現了危機,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最大的寶庫,墨西哥的銀礦產量急速下滑,西班牙王室如夢方醒,禁止白銀流出。大明朝立刻陷入通縮期,白銀流通量急速衰減,由於白銀流通量的急速衰減,導致普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小額支付貨幣銅板急劇貶值。
而白銀主要集中在明朝上層官僚與權貴的地窖裡,中下層百姓的現金多以銅板存在,只持有銅板,銅板急劇貶值,中下層百姓的生活成本和稅收負擔急速上升,城鎮化程度最高的江南地區出現了小規模的動亂,江南地區不同於西北地區,江南地區很少軍戶,而明朝的軍戶都在西北地區,他們手中有武器,也有戰鬥經驗。江南是明王朝最重要的賦稅來源地,江南動亂使得明王朝缺乏足夠的賦稅收入,以至於養活不了軍隊,西北軍戶領不到軍餉就造反起義。
歷史太像輪迴了。明朝銀礦數量稀少,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經濟規模所需要的貨幣發行量。但明朝只有白銀才是硬通貨,才是權貴與官員們最樂於接受的貨幣,而白銀卻受制於西班牙在秘魯的銀礦,也就是說,明朝把貨幣發行權交給了西班牙。
而現在,我們把貨幣發行權交給了美元。我國貨幣發行體制呈事實上的美元化。由於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外匯佔款逐漸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乃至唯一渠道。以今年5月末為例,在央行負債方,我國儲備貨幣高達249456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189819億的存款準備金和59637億的現金髮行,這和其資產方249960億元人民幣的外匯資產基本相當。這表明我國基礎貨幣發行基本上是以美元等外匯為抵押,國內信貸渠道基本關閉,貨幣發行失去自主性。
央行現行對沖操作方式使得利率和利差居高不下。央行凍結外匯佔款的主要工具是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儘管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付息,但低於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利率,更低於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加上存款準備金率處於高位,商業銀行不得不以更高的利率將資金用出去。20%的準備金率,意味著商業銀行吸收100元存款,只能拿80元去經營,這80元的收益要覆蓋商業銀行吸收100元存款的利息成本以及各種經營成本,還要有利潤。據測算,即使是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中小金融機構,銀行資產利率需要提高至少0.5個百分點才能覆蓋低利率存款準備金帶來的成本。
央行財務平衡需要和商業銀行追求利潤目標進一步使貨幣信貸擴張和高利率、高利差問題嚴重化。一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升值,央行在外匯儲備資產上存在很大的會計損失,6月末3.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按現在匯率6.19折算約合21.665萬億元人民幣,但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對應的是超過273887.46億元人民幣的外匯佔款,會計損失高達5.7237萬億元人民幣。做大貨幣供應量,一定程度可以稀釋問題的嚴重性。
二是如果對沖外匯佔款成本過高,外匯儲備資產收益又偏低的話,央行虧損問題將會更加嚴重,目前我國央行對沖操作之所以還能維繫,主要依賴於對商業銀行徵繳低利率、高比率的存款準備金。這給商業銀行帶來不小的財務成本,只能通過設置高的存貸利差,最終將這部分成本轉移給存款人和借款人承擔。
三是由於存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賴,央行在面對商業銀行放貸衝動和不謹慎流動性管理時表現出過度寬容。
央行也知道新增外匯佔款這個數據相當重要,為了避免被那些唱空中國,居心不良的人看到,央行巧妙地隱藏了這個數據,從今年4月起,央行已經把過去「央行外匯佔款數據」改寫為「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數據」。 這給市場判斷央行貨幣操作帶來了更大的麻煩。因為,我們不知道外匯被誰買走了。理論地說,如果外匯被金融機構買走那是投放基礎貨幣,而被商業銀行買走那將意味商業銀行流動性收縮。6月份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數據,央行只告訴我們總量減少了412億元,估計是商業銀行增加(6月錢荒,人民幣實際利率大增,會有外匯進入中國賺取高額利潤)央行減少,實際6月央行新增外匯佔款減少估計在1000億左右。
6月錢荒以後,管理層認識到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這個數據對公眾影響力巨大,因此盡全力穩定shibor,7月初的資金面實際比6月寬鬆不了多少,但大行或在央行授意下一直在穩定價格,導致拆借利率並未同步反映資金變化。資金面依舊偏緊,其中21天和一個月期等品種上行較多,不過1天至14天期的中短端品種升幅仍受限,因受穩定的開盤價牽引。1月期的央行約束不多,因此漲勢最猛,7月12日到今天上漲了117點。6月期也是高於5月以前的shibor大約200點,一直未下降。
不過四大行是不是有能力一直這樣釋放廉價資金?當然不能,四大行的蓄水池已經在迅速下滑。知情人士稱,四大行前三週存款下降過萬億,其中工、農、中、建分別降約3460億、2340億、1800億、2500億。這其中有港股分紅和上繳財政稅的因素,但應該影響不會這麼多,2012年7月是所有金融機構流失大約5000億存款。而2013年四大行前3週就流失了上萬億,原本資金最充足的工行和農行流失嚴重。
四大行成了影子央行,問題是一旦四大行無水可放,那將會怎樣?
現在降低存款準備金已經被認為下半年一定會發生的事,不過這要看央行對人民幣貶值程度的容忍程度。適度的貶值對出口有利,但是貶值過頭,一方面會打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展開人民幣雙邊貿易試點的國家,其持有的人民幣會貶值,這打擊了人們持有人民幣的信心。二,人民幣貶值必然會遭到美國的強烈抗議,美國一直在壓迫中國人民幣升值。而安倍參議院大選大勝,穩坐3年首相位置,必然會對中國態度進一步強硬,中國迫切需要美國壓制安倍的強硬立場,這必然要犧牲人民幣。三,人民幣貶值意味著人民幣資產縮水,對房地產有打擊,尤其高端房地產,從放開貸款利率下限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房地產保持溫和增長。四是最重要的,人民幣貶值讓本來對中國就缺乏認同感的富豪階層大量拋售人民幣資產,並將財富兌換成美元流出國外,資本流出劇烈,會導致人民幣貶值加劇,人民幣貶值加劇會再刺激富豪們的資本流出,熱錢流出,惡性循環,這是個難以控制的局面,屆時不得不動用大量外匯儲備來支撐,這會讓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很難看。
個人認為,準備金會降,但最多兩次,每次最多0.5%。準備金不止是收縮流動性,還起對沖外匯佔款的作用。
在外界甚至大部分財經人士看來,降低存款準備金是一個明顯的刺激經濟的信號,這似乎有違本屆政府不刺激經濟的一貫政策。
出口經濟低迷,新增外匯佔款持續縮水,央行難以寬鬆,降准的空間也不大。中國一定會進入通貨緊縮。這種被動的通貨緊縮將刺破一切資產泡沫,當然包括創業板和房地產的天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