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4日訊】手機響,收到一條簡訊:我行現推出1個月和3個月人民幣保本高收益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5%。當日起息,起點10萬,詳詢××××。某行某某支行。
類似以上這樣的簡訊我相信每個人都收到過,有些人幾乎每天都要被這樣的簡訊轟炸好幾遍。最初可能不在意,但隨著周圍的人都紛紛開始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你也終於坐不住了,買了十萬或者二十萬。
買完之後心裏有點忐忑不安,因為看媒體上說某某大官直言理財產品就是龐氏騙局。萬一這真是龐氏騙局怎麼辦?收益最多才5%,而且還是所謂的年化收益率,虧損的話不知道還能拿回多少。但轉念一想,這是某大銀行發售的產品,應該不會有事吧?
以上是當下很多人的真實心態。其實央行對理財產品的擔憂絕對不會比你少。央行已經連續下發了好多通知,說要嚴加監管理財產品。但是國家要打壓房價,房價就拚命的猛漲,國家要打壓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反而賣的更歡了。
中國的宏觀調控有個很奇怪的特點,每次政府出手打壓房地產,結果股市下跌,房價年年上漲;每次政府出手打壓銀行理財產品,結果股市狂跌,理財產品反而賣得越來越好。政府的所有調控,最終都是股市躺槍,被調控對象則蒸蒸日上。
央行最近打壓理財產品,造成資金面緊張,於是A股大跌,人們紛紛把錢從股市裡拿出來,轉而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譬如10萬元35天的理財產品,假如年化預期收益率在6.5%,到期如能實現,則能賺到大概600元,這點錢可能只夠幾個人下一趟館子,但總好過放在股市裡分分鐘虧掉幾千,一般老百姓就是這麼想的。
6月下半月,中國70家銀行一共售出1137份理財產品,這比6月14日之前兩週的銷售量高出50%還要多。政府越是打壓,反而造成理財產品市場的大繁榮。目前未償付的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3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存款總額的16%。
以前,不炒股的話,還能炒黃金,但現在黃金跌的更凶狠,看來看去,老百姓似乎也只能買理財產品了。那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理財產品的邏輯並不複雜,管理層給銀行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這個不能貸款,那個不能貸款,但是市場上就是有很多人需要資金,怎麼辦呢?那就搞一種不能被監管到的貸款,於是就誕生了影子銀行。
假設某開發商想融資,接受14%的資金成本,通過中間人找到銀行,中間人收4%中介費,銀行收4%的佣金,給通道支付了1%的通道費,做了一個預期收益率為5%理財產品賣給百姓。
百姓表示很高興,理財產品居然有5%的收益遠高於定期存款利息3%。大家都在賺錢,只有傻子承擔風險。這就是影子銀行。
央行為什麼擔心?主要原因有兩條:
第一,銀子銀行不受監管,央行不知道下面的商業銀行到底有多少資產存在風險。商業銀行偷偷自己賺錢,這樣央行的話語權就會越來越小。
第二,如果借款人還不出錢,那麼他肯定會選擇借新債還舊債的方法拖延時間,這樣一來,到最終爆發的時候,將是巨大的災難。可能會有大量的銀行客戶維權事件(在不少地方已經上演過),這肯定是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現在理財產品變成了像樓市一樣的怪物,這個泡沫早晚會破。事實上理財產品的資金有很多就是流向房地產的。往後還會繼續上演隔山打牛的遊戲——打的是理財產品和房地產,痛的是A股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