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15日訊】最近在拜讀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的新著:《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此時《福布斯》中文版進入中國正逢十年,如何總結過去的十年,展望未來十年?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很有啟發的參考。
我留意到彭文生對中國未來十年潛在增長率做出了兩種預測,在不改革的情景下,將從十二五的7%-8%,經過十三五的5.5%,下降到2020年的5%。在改革順利推進的情景下,上述數字分別為7%-8%,6%-7%,6.5%。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高增長到緩增長的大轉型,這股轉型背後的最根本的力量是什麼?人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轉變:25-44歲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佔比早已開始下降, 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2012年第一次出現下降,人口紅利在2015年達到頂點, 2025年左右人口總數達到頂點,約13.96億。2025-2035年,中國工作人口將減少7,900萬。當我們說中國經濟規模將會在下一個十年超過美國時,按照目前的生育水平,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比美國還老,那麼未來中國和美國哪個會更有活力?
人口的轉變成為這部著作最有力的分析支點——可以解釋中國經濟中一系列最突出的特點。例如,2000年-2010年,是中國人口紅利的高峰期,此時也正是中國城市化的高峰期。中國人口紅利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起點更低,但高點更高。所以收穫的人口紅利更大,人口紅利消失時,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也會越大。而中國2.6億農民工如何安身立命,將成為鑒別中國新一輪城市化真偽的試金石。
回顧一下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奇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人口的奇蹟,而中國經濟中一切麻煩,似乎也是人口引起的:
-高儲蓄:生產者人數遠遠超過消費者人數,中年人口比例提高。
-低消費:勞動力無限增長,壓低了勞動力價格,而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對於人口流動的限制,加劇了收入差距。
- 高投資:高儲蓄也可轉化為高投資需求,人口紅利階段呈現出「過剩」經濟特徵。
- 貿易順差:儲蓄大於投資會導致貿易順差。
-資產泡沫:一個儲蓄過多、加上相對年輕的人口和高速增長的經濟,會產生較強的風險偏好,推高資產的估值,可能產生資產泡沫。
-房產泡沫:人口結構、高儲蓄下的高風險偏好,以及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結構變化與貨幣信用週期:日本70年代、歐洲80年代初,美國80年代中期,生產人口超過消費人口,都是經濟進入過剩階段的根本驅動力。日本和美國都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中國是否也在經歷同樣的貨幣信用週期?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不難得出結論,隨著人口紅利的「漸行漸遠」,劉易斯拐點來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生產率下降,創新力下降,儲蓄投資資本存量下降,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消費需求相對於投資需求上升,資產價格下降,房價下降的壓力增加,擴張的貨幣信用週期終結,甚至出現泡沫破滅。
彭文生並沒有陷入「人口決定論」,中國也並不是一個當代版的「馬爾薩斯」世界。人口結構的轉變在不同的國家引發了相同的經濟轉變的同時,在不同的制度下也會導致不同的命運。中國的人口與中國的制度結合起來,產生了人口紅利的「盛宴」,但人口盛宴散去,會落下一桌「殘羹剩飯」嗎?作者看來,如果不對現有的制度進行改革,這樣的結局幾乎宿命般確定。
正如當初中國選擇改革開放釋放了人口紅利,制度的變革會幫助經濟超越人口的命運。彭文生提出的政策路徑為「新中間路線」,即在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上一代與下一代、金融與實體、需求與供給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嘗試的改革與政策調整。
所有這些,對於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對於投資意味著什麼?作者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我想中國未來十年從高增長到緩增長過渡,我們有理由對前景感到樂觀,但也不能無視在這個漫長的著陸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
改革本身就意味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即使改革能夠推進,中國經濟也可能會面臨一次比較大的調整,不能排除有可能其嚴重程度至少接近於一次「硬著陸」,如債務危機、資產泡沫,尤其是房產泡沫崩潰,甚至交織著社會危機。由於經濟增長降到8%以下,一大批粗放的傳統製造業將無法生存,一批依靠廉價勞動力出口海外的企業也無法生存,而政府治理能力滯後,難以管理好一個更加複雜的經濟。
在這樣的一個波動加劇的時期,對應「新中間路線」,一個最好的策略就是對衝風險,同時下注最好與最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