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實體經濟的復甦,經濟復甦就很難步入正常軌道。即便在政策刺激和政府投資的強行拉動下,出現一些反彈,也很難持久。
在經歷了6個月的弱勢擴張以後,製造業再度陷入低迷。匯豐(HSBC)週四(5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又一次地跌破了枯榮線,降至49.6,比上月下降了0.8個百分點。
雖然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還不足一個百分點,但降穿的卻是枯榮線。因為,在內外經濟環境不佳,經濟復甦迫切需要實體經濟提供強力支撐的大背景下,PMI能否保持在枯榮線以上,就顯得格外重要、格外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
遺憾的是,近幾個月PMI的表現,並不近如人意。雖然一直勉強維持在枯榮線以上,表現出一種擴張的狀態,但是,勢頭卻在不斷減弱。
尤其隨著4月份各項經濟數據的公布,包括PPI在內的各項與PMI關係比較密切的數據,情況很不理想。因此,對PMI跌破枯榮線,是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的。
即便如此,當PMI真的跌破了枯榮線以後,還是讓人不得不產生這樣的疑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麼了?
是的,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麼了。要知道,早在金融危機爆發沒有多長時間,就曾經聽到過這樣的違章,中國經濟「率先復甦」了。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了,經濟不僅沒有復甦,反而陷入了更加困難的局面。而這期間,各項刺激政策可謂接連不斷,特別是政府投資,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那麼,原因何在呢?
原因就在於實體經濟始終處於低迷狀態,尤其是中小實體企業,基本都處於極度困境之中。也正是實體經濟沒有能夠有序地走出困境,導致整個經濟一直處於疲軟狀態。
不僅如此,信貸天量投放、政府投資等各種刺激政策,也在實體經濟的嚴重低迷中,作用越來越小,效果也越來越差。一定程度上,還會反過來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過去一試就靈的投資刺激手段,反而變成了實體經濟復甦的阻礙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2003年房地產市場放開以後,整個社會資源都急速地向房地產市場流轉。除增量資源不斷地向房地產市場流轉之外,存量資源也在向房地產市場流轉。其中,實體產業資本向房地產市場流轉是最嚴重的問題。
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實體經濟已出現了「空心化」的格局。原因是,房地產市場具有實體產業所不具有的巨大暴利。
二是受房地產市場具有遠高於實體產業暴利的影響,且資源只要流入房地產市場就能獲取巨額暴利,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產業的熱情越來越低,投機心理卻越來越強。
即便在房地產市場受到政策事業有成調控的情況下,民間資本也不願投資實體產業,而轉向股市、地下金融等投機場所,導致實體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更加嚴重。
整個社會資本,都已經對實體產業不感興趣。自然,實體經濟就無法再維持較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了,在內外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實體企業也就很難擺脫困境了。
三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的各項政策措施,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不利的衝擊和影響。其中,信貸資金在連續天量投放以後,多數進入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口袋,實體產業、尤其是中小實體企業沒有得到相應的資金支持,不僅使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因為貨幣超發,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上升。自然,實體經濟就很難擺脫困境了。
實體經濟不醒,又何談經濟復甦呢?實體經濟嚴重低迷,整個經濟又如何能夠步入正常的復甦軌道呢?
雖然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烈要求下,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容忍度」已經有了大力提升,不再要求經濟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但是,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仍然是中國經濟不可逾越的一個關節點。如果經濟持續運行在下行通道,或者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顯然也是不行的,是會對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等產生嚴重衝擊和影響的。
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標普、美銀美林和摩根大通在內的多家國際金融機構,都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唱衰中國經濟。
雖然我們可以對此置之不理,但是,如此眾多的國際金融機構集體唱衰中國,卻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唱衰的背後,是中國經濟復甦狀況的嚴重不佳,是實體經濟沒有一點復甦的跡象。
更為嚴重的是,從2010年起,中央就明確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實體經濟被「空心化」問題,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可是,幾年時間過去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也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如何振興實體經濟,也越來越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復甦的最核心、最關鍵問題。
實體經濟何時才能復甦,如何才能讓實體經濟盡快走出低迷,應當也必須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而警覺。而目前地方政府仍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城市建設、房地產等方面,沒有很好地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也成了最為重要的關節點。
實體經濟怎麼了,最急需回答的是,政府的導向怎麼了?對實體經濟的關心和重視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