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即將出臺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規範,禁播戲說型抗戰劇,所有的抗日劇都需重新審查。消息並非空穴來風,目前,已有部分衛視調整了黃金檔劇目播出計畫。(《武漢晚報》5月16日)
充斥螢屏的「抗日神劇」遭主流媒體連番痛批之後,主管部門終於準備出重拳整肅了。
一人空手對抗數百荷槍實彈的日軍、飛刀比子彈還要快、手榴彈炸飛機……最神奇的一個情節是,某抗日女英雄遭鬼子輪姦後小宇宙爆發,徒手將鬼子活活撕成兩半。無怪乎有網友笑稱,在如此神勇的中國人民面前,小鬼子還能堅持戰鬥8年,簡直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禁播荒誕不經的抗日神劇當然是件好事情,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沒有了抗日神劇,中國的電視觀眾還能看什麼?有統計數字表明,2012年全年,有「抗日根據地」之稱的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150個,而其中48個劇組涉及抗戰題材。進入2013年,正在橫店拍攝的抗日劇有增無減,著名編劇高滿堂日前發出驚嘆:「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
要回答「不看抗日神劇看什麼」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抗日神劇氾濫成災。說起來很有意思,抗戰神劇的誕生,其本身就是主管部門禁令下的產物。自2003年以來,破案劇、諜戰劇、古裝劇、穿越劇等一度熱播的電視劇類型因「格調不高」、「歪曲歷史」等原因相繼被禁播或限播,很多影視公司為規避禁令,開發了新的替代劇種——抗日劇。
而禁令不斷背後的原因,無非是主管部門要求「政治正確」。就此而言,抗日劇無疑是最「安全」的電視劇類型。於是這幾年電視人基本達成共識:諜戰劇審批難,肥皂劇沒有人看,歷史劇拍多了容易挨罵,四大名著炒了好幾遍了,不拍抗戰就沒得拍了。一位知名製片人表示:「整個行業創作者把握不住風向的脈,現在只能往抗日劇裡躲。」
抗日劇之所以變成抗日神劇,也是追求「政治正確」惹的禍。曾有導演想在自己拍的抗日劇中嘗試還原歷史的真實,比如適當展現日軍過硬的軍事素質,以及當時中國國民性的懦弱,但在送審修改時相關情節被刪除,審查機構的理由是:「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凶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該導演唯有一聲長嘆:「那我何苦還吃力不討好?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簡單化好了。」
從題材到細節都被要求絕對的「主旋律」,而電視劇作為一種市場化運作的音像製品,又必須迎合觀眾口味偏好,於是抗日神劇應運而生——所謂「抗日」只是一張皮,兜售的還是國人喜聞樂見的槍戰、諜戰、功夫等元素,再夾雜一些暴力、色情鏡頭和狗血般的愛情故事,以滿足觀眾的感官刺激和獵奇心理。觀看這樣的神劇,官方所希望看到的「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固然無所依托,觀眾的胃口也是越吃越壞。
官方意識形態在電視劇審查領域的絕對主導,以及影視製作機構對觀眾某些惡趣味的一味迎合,共同催生了抗日神劇這一畸形的文化形態。因此,禁播抗日神劇或可解「螢屏污染」的一時之困,真正需要反思和改良的是現行的影視劇審查制度。
從長遠看,中國影視劇行業需要的不是一道道禁令,而是松梆。必須改革泛政治化的電影電視審查制度,放鬆對影視創作的管制,尤其是要給予現實題材影視作品更大的創作空間。現實題材禁忌和雷區太多,創作者和觀眾就只好在對歷史的無度解構中意淫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