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士兵本月中旬進入喜馬拉雅山高海拔的拉達克沙漠地帶,並在此安營紮寨,就在中印邊境爭端升級的同時,這兩個新興大國正在為爭取範圍更廣的全球影響力而展開競爭。
從非洲到北極,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為尋找資源和新市場而在世界各地處處「碰頭」。他們的競爭勢頭已蔓延到國際事務和國際機構中,北京和新德里為爭取開發貸款而相互掣肘。印度正試圖爭取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一席之地。
中印競爭在迦納這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顯而易見。迦納不但盛產黃金、可可和木材,而且是新的產油國。今年2月,迦納政府搬進了一個由印度出資建成的總統府。一個月後,中國便送上了一幢新的外交部大樓。
撕破臉的可能性不大
中印邊境的圖板表達了當地人民的夙願
中印兩國完全撕破臉的可能性依舊不大。但雙方在全球舞台上的口角不但會降低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工作效率,也會牽連到其它在指引全球貿易、商業和外交方面日益重要的機構。
「他們的觸角遍及全球的基礎設施,」卡亞(Ashwin Kaja)說。這位美國律師正在領導倡議中國人民大學和印度金達萊大學建立一個中印研究所。「如果他們開戰,隨著兩國影響力的增長,(對世界的)威脅會越來越大。中印總共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他們也不是普通國家」。
兩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互視雙方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破壞了這一友好關係,並為兩國相處至今留下陰影。最新的危機開始於今年4月15日,當時大約有50名中國士兵在中印邊界有爭議的區域安營紮寨。
貿易合作更重要
1954年10月,毛澤東會見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
本週一,北京和新德里宣布結束持續了三週的邊境對峙,雙方均同意撤軍,以免衝突威脅到幾個高級別的會議。
兩國政府都試圖公開展現雙方關係最好的一面,強調貿易和外交合作的互惠互利。印度外長週四將前往北京為本月晚些時候李克強的印度之行做準備,這是李克強今年三月成為中國總理以來首次訪問印度。
這兩個國家都不想威脅其蒸蒸日上的貿易紐帶。中國在2011年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雙向貿易額從2002年的50億美元攀升至近2011年的750億美元。去年因為全球經濟衰退,雙向貿易額略有下降。下個月,中國將舉辦其首屆南亞貿易博覽會,旨在吸引印度及該地區的其他國家的公司。
互不信任
印度外長週四將前往北京
但很明顯,與會國家之間充滿了不信任。中國是巴基斯坦長期盟友和武器提供國,而巴基斯坦是印度的死敵,並和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建立緊密關係,使印度陷入被包圍的恐懼。中國也警惕印度與美國日益密切的關係。
中國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的水壩建設使印度愈加擔心,北京可能有一天會減少甚至關閉臨界水供應。關於阿魯納恰爾邦的領土糾紛導致北京在2009年曾試圖封鎖一部分印度從亞洲開發銀行為控制該地區洪水而貸的項目專款。
2011年印度國有石油公司、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接受越南邀請到有爭議的中國南海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中國表示不滿。卡亞說:「你永遠無法避免衝突點。」 「美國和中國之間也有很多衝突點,但是不同於中印,我認為中美之間有更多的對話......而這些都是需要被創建的渠道。」
中印之間的競爭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鄰國範圍。兩國都急於在北極地區站穩腳,那裡冰川融化使航運通道開通,由此可引發一陣提取化石燃料和礦物質的熱潮。中國、印度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和歐盟,都已在鮮有名氣的北極理事會申請了觀察員職位。
「中國和印度都沒有任何理由自稱為北極國家,但對礦物質和資源的爭奪,雙方都擔心,如果不在這些遙遠的地區表明自己的訴求,就會輸人一等。」 印度金達萊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超裡亞(Sreeram Chaulia)分析說。
爭奪海軍影響範圍
印度也希望擴大其在非洲的影響
兩國都在擴建海軍,以擴大其影響範圍。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範圍預計將會增長。前美國駐非洲大使希恩(David Shinn)預計在未來10年內,中國海軍會對印度洋、南亞、中東南部和非洲東海岸港口城市進行更頻繁的訪問,以將其影響範圍擴大到地中海上的北非港口。
「在西印度洋日益壯大的中國海軍將會顧慮到印度,因為印度一直視印度洋為己有。印度已經容忍了美國在那裡的駐軍,並從未考慮過與美國為敵,」現在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系任教的希恩分析說。
中國這種更永久的駐軍「將促使印度加強軍備,尤其是加強海軍與西印度洋和非洲東部海岸沿線所有國家的關係,」 希恩繼續說。
在最近的邊境對峙中,雙方除了故作姿態並無所作為。「他們只是在盯著對方,」超裡亞說,「印度和中國不可能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手足。我認為我們不能那麼樂觀。但我們肯定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