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美國從1945年開始統治日本,經過六年又八個月的軍事佔領,日本終於在《舊金山和約》自1952年4月28日起生效後恢復了一個國家的主權。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有超越三百多萬軍民陣亡,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然而,六十一年前的這一天對整體日本人來講是喜悅與不安交錯的日子,日本首次成為其有史以來主權在民的獨立國家,但另一方面,對居住在沖繩島的人們來說卻是「屈辱的一天」。
《舊金山和約》將日本分割為二,1952年把日本本土統治權交還給日本政府管理,而沖繩諸島則直至二十年後的1972年才正式交還給日本;並且至今,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74%集中在沖繩島,沖繩島人為這些基地承擔起無數的不安與苦痛。大部分沖繩島的美軍基地都是強行徵集當地人的土地,基地內犯罪的美軍在沖繩島幾乎享受到「治外法權」,導致了沖繩島人日益反對美國駐軍沖繩島。尤其美軍普天間機場移設問題,理不盡的美軍基地問題等都是令歷屆日本政府感到束手無策。
美國把沖繩島主權歸還日本同時也將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島亦一併交給日本管轄,為日後中(共)日兩國領土紛爭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不過,日本強調當時的戰勝國是臺灣的中華民國而並不是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無權對釣魚島的主權或管轄權表態。事實上,前蘇聯與中共都不是《舊金山和約》的締約國。
日本「主權恢復日」正是吉田茂任首相之時,也是東西方冷戰達到最高峰的時期,對日本構成威脅的是來自朝鮮半島的共產主義。北朝鮮在前蘇聯共產帝國和中共支撐下於1950年6月25日發動侵略韓國的「朝鮮戰爭」,導致了四、五百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被捲入的一般市民。這場戰爭結果雖然並未改變雙方的領土,仍然是以38線為南北方朝鮮分界線,朝鮮戰爭沒有為朝鮮半島帶來永久的和平,只是一紙《朝鮮停戰協定》,而這一紙協定最近還被朝鮮的新領導人金三世宣布廢除,再次進入同韓國的戰爭狀態。
與《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同時,日美兩國間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亦由吉田茂簽署。作為西方、美國的盟友,日本成為東北亞的反共陣地與橋頭堡是當時共產主義在亞洲抗張的歷史必然性,為了國益,日美安保協定的重要性是無可否定的,日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有關美軍為何繼續佔領沖繩島至1972年之後才歸還日本,最近有擋案揭露,當時的日本昭和天皇曾通過王室官員寺崎英成傳遞給在日聯軍統帥麥克阿瑟一個極秘口信,那就是希望美軍在沖繩島繼續駐留不是20年,而是50年,或者更長久,其目的就是確保日本的天皇制,同時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這一揭露,昭和天皇不啻是給沖繩島人背後捅了一刀,傷透了沖繩島人的心。
主張和鼓吹輕武裝、重經濟是吉田茂首相堅持的「吉田路線」,亦稱「吉田主義」,是日本唯一可走的發展之路,期待八千五百萬日本人(當時的日本人口)在現實下拚命工作,確保日本日後成為經濟強國而不是軍事強國。事實上證明「吉田路線」是正確的,日本的防衛與安全保障處在美國的核安全傘下,放棄戰爭的和平憲法與非武裝的日本使日本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全力發展經濟,在不到二十年時間便把西德拋在身後,1968年成為當時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以日本的人口、資源、戰後各地滿目瘡痍,日本能夠成為經濟崛起的大國卻是一個奇蹟。
原標題:【谷風】4.28是日本人的「主權恢復日」還是「屈辱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