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首次參與倫敦西區戲劇的製作
有20年歷史的著名戲劇《美好事物》(Beautiful Things)正在倫敦西區一家劇院上演。
《美好事物》講述上個世紀90年代倫敦東區兩個男孩的愛情故事。
這部戲的助理製作人是來自中國的牛津大學畢業生王歡。王歡曾經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6年,目前供職於一家世界知名的對沖基金。
子川專訪王歡,他談到在投行和基金工作的經歷,也憧憬自己的戲劇理想。
子川:你在中國大學畢業後為什麼要來英國深造?
王歡:當時我拿到了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獎學金,是一個認識外面世界的非常好的機會。獎學金是「中國牛津獎學金」 (China Oxford Scholarship Fund, COSF),贊助人是前不久逝世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以及美國總統克林頓。
我那一年只有4位中國學生拿到這個獎學金。除此之外,我還拿到了我所在的牛津大學聖安學院(St Anne’s College)學院的獎學金,這樣我才能夠來英國讀書。
子川:申請的時候想必競爭非常激烈?
王歡:對,競爭很激烈,我當時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就去申請獎學金。我把大學期間的成績單、GRE成績、發表過的學術文章遞交上去,同時我還一直做戲劇、唱歌等藝術方面的事情,他們就對我的背景挺感興趣。經過面試,我拿到了兩個獎學金。
子川:你在牛津大學學的專業是管理學範圍內的心理學?
王歡:對,主要是研究人的身份認同(Identity),研究企業併購之後,兩個企業之間應該如何整合組織上的認同和職業上的認同。我當時做了一些個案研究,畢業論文就是寫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倒閉之後,其在華業務分別被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兩家併購。一年之後,兩家的結果完全不同,一家的員工紛紛罷工,另一家卻融合得很好。
當時我總結出很多經驗,並購之後的工資及各方面待遇最好跟以前相似,並不要把前公司的員工安排到同一個組,因為這樣也等於孤立了他們。知識型的企業整合的話一定要努力不要把人當作機器來看。
子川:你從牛津大學畢業之後,有沒有從事跟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
王歡:沒有。我在牛津讀書時期的氛圍是,大家畢業後都想進投資銀行工作,尤其2005年、2006年左右金融市場特別火。我從來都沒有系統學過金融,甚至當時牛津大學都沒有金融專業。我就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旁聽一些金融方面的課程,並且借書看,自學了一段時間之後開始申請、面試,結果被投資銀行錄用。
子川:對你這樣半路出家的申請者會很難嗎?
王歡:是的,投資銀行的面試技術性會很強,就是為了確認你懂這些東西,才會招你去工作。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背景確實很不利,但是通過自學,面試下來結果還不錯。我第一份工作是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做投資銀行分析師,做了3年左右。
子川:剛工作的時候會不會也很難?
王歡:是挺難的,但是一開始有3個月的培訓期,學金融模型、上機操作等等。由於英國大學的金融本科總體來說不是特別強勢,所以其實大家多少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只有拚命去學習—畢竟中國人比較勤奮,當別人去聚會、玩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學習。
其實當時一起的同事中有很多人來自歐洲大陸,其中很多是學金融背景的,但是他們相對來說沒那麼勤奮。3個月培訓期結束要考試,我的成績還不錯。我們是拿著這個成績去選進哪個小組工作的。
子川:你進的是哪個組?
王歡:我進的是能源組,做跟礦產相關的投資。各個的小組除了看成績,還要看你的語言能力,有的小組會要求員工會講法語、德語、俄語等等。當時中國還不是很大的礦產進口國,但是幾年之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對我來說是很幸運的事情,因為中國在我的領域越來越重要。
子川:在工作中會真正用到中文?
王歡: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還沒那麼多,後來我跳槽到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做到協理(associate)級別的時候,中文的用途就越來越明顯。因為買方都是中國企業,而我們代表賣方,即海外資產與這些買價接觸。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比較容易揣測中國買家的想法,因為對方嘴上所說的往往與心裏所想的不同。因此,我越來越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子川:跳槽之後做的事情變化大嗎?
王歡:變化不大,只是升級了。做分析師的時候,要做模型、估值,要做很多圖表。而到了協理一級,這些事情就由你的分析師來做,你要考慮應該如何說服客戶來買這些資產,要做一個大的結構從而吸引客戶來交易。
子川:在德意志銀行做了多久?
王歡:兩年半左右。那之後我加入保爾森對沖基金(Paulson Europe)做股票分析師至今。我現在的工作就是站在買方的角度看哪些資產或者上市公司被高估或者低估,低估就買,高估就賣。我現在不需要向投行諮詢,自己就可以決定交易哪些股票、交易多少股票。
子川:你在投行、基金做得不錯,現在怎麼會參與到戲劇領域,成為正在倫敦西區上演的一部戲的助理製作人(Co-producer)?
王歡:戲劇一直是我的興趣,我從小就會做一些相關的東西。我在投行工作的時候有時候一天需要工作16個小時,平均每天14、15個小時,完全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而現在轉到基金工作,業餘時間多了一些,就開始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我目前在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旗下的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 Drama)兼職上表演課,還跟皇家音樂學院(Royal School of Music)的一位老師學美聲唱法。我就是通過這些活動瞭解到《美好事物》(Beautiful Things)這部戲在招募。
子川:你在這部戲中具體做些什麼?
王歡:首先,跟我的本職工作挺像的事情,就是做項目的模型,告訴投資者在不同情況下能夠有多少收益。這是我參與這部戲最大的一種附加值。其實倫敦西區(West End)很多的投資者不像投資銀行那樣精準地看數字,很多時候感覺對了就投資了。其次,就是安排一些採訪,也就是媒體聯繫人。
我同時還在籌備兩部新戲。從下一步戲開始,我要參與到選演員的工作中。我會先看劇本,跟同仁一起討論劇本,選導演和演員。《美麗事物》是我在戲劇界的處女作,我能貢獻的就這麼多,但以後的戲我要能參與多少就參與多少。
我的最終目的是做一臺完全屬於自己的戲,把我本人和周圍朋友的成長故事寫出來,以戲劇的形式傳達出來。我希望自己能夠承擔從編劇、製作人的角色,然後找一位我喜歡的導演,自己選演員,把這部戲呈現給西區的觀眾。
子川:是講留英生活的半自傳戲?
王歡:包括留學經歷、工作經歷,涉及到親情、友情、愛情,我想囊括很多東西。畢竟來英國這些年來經歷了不少事情,我想用一個男主人翁來體現這些經歷。這可能是所有的留英中國人走過的路,通過一個人把它表現出來。可以說有自傳體的性質,但更多地是新一代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的成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