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揚鈴綜合報導】「四二五」,一個在十四年前讓國際社會感到十分震撼的日子。那樣和平、理性的群眾上訪的景象曾讓國外媒體讚嘆不已,認為即將開啟和平溝通的橋樑。但這樣子的上訪,最後卻變成了「圍攻」因而觸發了另一場全國性的恐怖鎮壓。
今日,又到了「四二五」。在這十四年後的今天,借由上訪民眾的眼睛,將再一次引領著我們回到過去,回到當時的「四二五」去,瞭解不一樣的事實真相。
「四二五」大上訪之因
「四二五」大上訪,起因於1999年4月何祚庥在天津雜誌上發表文章對法輪功做污蔑的不實報導。何祚庥為當時任中共公安一把手的政法委副書記羅干的連襟。
此文的刊登讓法輪功修煉者們覺得需要去說明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因此天津一些法輪功修煉者們便前往相關機構反映情況,並要求雜誌社更正不實報導。4月 23、24兩日,天津市公安局卻動用防暴警察毆打法輪功修煉者致流血受傷,抓捕40多人,並抄了他們的家。據回憶,警察曾說:「是上邊的決定,要找就找中 央去。」。
「我們感到,是中央領導人不瞭解我們作出了錯誤決定。因而我4月24日下午去國務院信訪辦反映情況,那裡還有些北京法輪功修煉者。信訪辦工作人員不見我 們,到晚上叫來了當地警察,讓我們明天再來,警車緊跟著直到我們離開,次日,就是中外聞名的「四二五」和平上訪。」一位住北京法輪功修煉者李小莉回顧當年 「四二五」上訪的敍述。
警察指揮學員排列 落入「圍攻」的圈套
警察說:「你們有很多人,這裡站不下,都去那邊(手指著中南海)。」一路走去都有便衣、警察問:「是法輪功吧?去那邊,跟著前邊那些人走。」
當時參與425和平上訪的原北京市東城區衛生學校講師的申淑惠說:425當天大家一早到了信訪辦,便衣、警察們滿街都是。警察引領著大家自府右街南北口走到街中心的中南海西門會合,法輪功修煉者都站立馬路西側。
目前在海外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關貴敏先生和原北京市第四機床廠高級工程師的楊青皆表示當天在府右街中南海西門附近曾看到何祚庥。楊青說:「我從信訪辦溜躂到府右街中間,下午看到何祚庥在那轉悠。」
雖然「四二五」事件和平落幕,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譽,但中國當局卻宣稱法輪功「圍攻」中南海,因而成為接踵而來的7月20日全面鎮壓的藉口。
425歷史圖片(法輪功修煉者依警察指示排列 默默的站著)
原在北京做兒科醫生,後在美國結婚的楊莉說,上訪的第二天,4月26日,在北京的一些大報上刊登了國務院信訪辦的通告,並沒有說「圍攻」。所謂「圍攻中南海」是99年7月20日全國同時抓人後,大陸媒體上才開始使用的「新帽子」。
談到「圍攻」,楊青則說:「我們手無寸鐵,默默的站著等待領導,何攻之有?如果圍攻中南海,應該是中南海正門新華門。」
4.25上訪人群分布示意圖(「人」字表示人群所在位置)
此外,按照警察的安排,「圍攻」是無法構成的,因為上訪的群眾皆在中南海西側和北側中南海地界的街道對面,而中南海四邊中的兩邊南側和東側卻沒有群眾。
朱鎔基批示被扣壓 425平靜落幕不平靜
當時正在中國科學院讀博士的法輪功修煉者石採東回憶起4月25日的情況,他自告奮勇作代表,隨當時的總理朱鎔基走進中南海西門,在傳達室與朱鎔基找來的信訪辦幹部反映情況時的對話。
石採東說:朱鎔基大概已經得知法輪功修煉者上訪,大聲問道:「你們來這裡幹什麼?誰叫你們來的?」站在他面前的學員不少是從農村來的,大多沒有吱聲。「你們有宗教信仰自由嘛!你們反映的情況我不是做了批示嗎?」
「我們沒有看到呀!」我們幾個毛遂自薦當代表的都愕然回答。朱鎔基可能意識到了什麼,換了話題說:「我找信訪局局長跟你們談,找副秘書長跟你們談。」
石採東說:顯然,朱鎔基隨意的一句問話,反映了身為一國總理的批示,竟然也遭人扣壓。
而隨著幾位代表與總理朱鎔基的對話順利的進展,晚間九點多許多法輪功修煉者得知事情有了個圓滿的結局後,便安靜的各自散去。
另一位當時在北京的法輪功修煉者李小莉說:直到晚間九點多,朱鎔基答應釋放天津法輪功修煉者並同意給予合法煉功環境,我們便很快散去回家。
在425和平落幕後,每天煉功點上便開始有警車守候,或被騷擾。雖然六月份各大報紙發布通告說:沒說不讓法輪功煉功之類的話。但隨之而來的,是7月20日由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公安一把手羅乾等人開始下令全國性大規模的抓捕法輪功修煉者,以及全國的報紙媒體大肆報導對於法輪功的不實內容。
李小莉說,我又明白了一點:信訪辦是虛設的,我們卻都當真了。不是政府不瞭解我們是什麼樣的群體,而是江澤民要迫害我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