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對抗資源枯竭的鬥爭中,大抵有三種命運。
一是礦枯城衰。依靠著五大湖地區豐富的礦產,底特律曾一度成為美國式工業的代表。底特律工人一度躋身為這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最多時城市人口一度達180萬。然而資源的枯竭與經濟形勢的轉變使得如今的底特律人口減少過半,10年前售價45萬美元的房產如今僅為2300美元。
工廠倒閉、城市荒廢、失業率上升使得底特律成為美國的「罪惡都市」,2013年,這座曾經的夢想之城甚至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美國最悲慘城市」。
二是人去城空。誕生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口油井的玉門,隨著資源的枯竭,2010年後人口由十餘萬降到不足3萬。這裡也成為中國房價最低的城市之一,市區一套80平米的房子僅需4000元,而且還賣不出去。
三是涅槃重生。除了著名的德國魯爾、日本北九州等轉型成功案例外,河南焦作也是為數不多的轉型成功者。1995年後,由於礦產資源日益枯竭等一系列原因,焦作全市資源型企業效益下滑,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到1999年,全市GDP比上年下降了13%。隨後,焦作轉而投資發展旅遊業。僅十年時間,雲臺山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已經超過故宮,成為全國第五大旅遊景區。
焦作還利用高達35.4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儲量,聯合緊鄰的山西晉城市發展煤電產業,並成為全市工業的新支柱。
「從祝福到詛咒」
英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奧蒂認為,由於對資源的過度依賴,過度發展的資源產業壓縮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大自然的「祝福」將會變為「詛咒」,反而制約了自身發展。
在中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遼寧省阜新市,2000年後下崗失業人員曾一度達1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7%,居遼寧之首。這催生了不穩定因素。阜新市經濟轉型辦公室的一份情況介紹顯示,2000年一年內,阜新共發生4次攔截國家鐵路事件,封堵市區主幹道事件12起。遼寧省公安廳將阜新列為該省「最不穩定的地區」。
儘管資源枯竭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在中國69座資源枯竭城市頭頂,但出於對GDP和政績的追求,部分城市仍是遲遲不願真正地走上轉型之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重開發不重治理加上管理混亂,湖北大冶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私挖濫採現象。過度的開採使得尾礦越來越多,庫壩越建越高,給礦區百姓生命帶來巨大隱患。另外採礦造成大面積地表塌陷,而選礦加入的藥劑滲透到地下,大片農田無法耕種,水塘無法養魚。
時任黃石市委書記的王建鳴在分析當時大冶轉型的經驗教訓時稱,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增長恐慌」,擔心增長速度放慢會影響到社會評價,政府有「戀稅情結」,企業有「戀礦情結」。
也有的城市轉型成功,擺脫了資源的「詛咒」。吉林省遼源市在煤炭資源枯竭後,轉而發展新材料產業、選礦設備製造等優勢產業。在中科院發布《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遼源綜合增長競爭力列全國294個地級市第5位。
同為資源枯竭城市的棗莊則把重點放在打造旅遊業上。2008年後棗莊市將臺兒莊古城、微山湖濕地公園、冠世榴園等重點景區打包銷售,重點推介,使得旅遊業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2009年,棗莊全年過夜遊客量一躍增至15萬人,而在此之前,棗莊每年接待過夜遊客不足萬人。
要在紅燈前轉彎
「等到真正枯竭(才轉型)就已經晚了。」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徐曉海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徐認為即便沒有枯竭的時候也要未雨綢繆,要提前轉型,才能不付出更大的代價。
根據國家發改委《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課題組統計,我國118座資源型城市涉及職工一千餘萬人,其中失業人數佔職工比重7.2%,較全國城市平均水平高2.3%。118座城市正共同面臨著涉及「生死」的產業轉型問題。
即便是被譽為世界性轉型成功模板的魯爾地區如今也存在著種種問題。德國杜塞爾多夫《經濟週刊》主編布龍認為魯爾區已經錯過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主動轉型的時期。
1993年魯爾區內的多特蒙德還花費6.5萬歐元建成一座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煉焦廠,但是僅僅7年之後便被迫關門大吉。
對於眾多資源枯竭城市來說,匹茲堡也許是個更好的例子。匹茲堡是在大型鐵礦、煤礦開發基礎上而興起的城市,美國的鋼鐵市場曾以它為中心,實行「匹茲堡基點加價制」。但這座實力雄厚的礦城,在20世紀70年代,因資源枯竭出現了嚴重的衰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問題叢生,市區人口大量下降,成為美國衰退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
當地隨後開始了城市轉型,關閉、調整了大批市政設施與礦區工廠。為實現轉型,匹茲堡主動放慢了經濟增長速度,關停大工廠,開辦各種小型企業併發展高科技產業。匹茲堡還主動削減了50億美元的經營稅以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在實現轉型的過程中,匹茲堡曾付出了近20年經濟增長相對緩慢的代價。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鳳芹認為,只有適當弱化對資源枯竭城市GDP總量等指標的考核,才能為轉型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