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賈闊採訪報導】隨著近些年陸臺兩岸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交流互動的頻繁,兩岸之間實現了通郵、通商、通航的「三通」,每天都有近7千名的中國大陸遊客到臺灣觀光旅遊,同時還有大批的中國大陸學生到臺灣就學。陸臺兩岸的頻繁交流使得長期存在於兩岸的敵對狀況大為緩解,就在近期兩岸領導人主張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兩岸交流的契機下,看中國記者採訪了臺灣的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在中華大學任教的曾建元副教授,以他為民進黨智庫工作多年的經驗和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狀況的體會來談一談陸臺兩岸關係的現狀和今後的發展。
曾建元先生1966年生於臺北市,祖籍廣東梅州。系臺灣大學法學博士,並任臺灣大學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民進黨智庫諮詢委員等,發表各類學術論文40多篇。他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的發展,尤其在中國大陸人民爭取民主、自由、人權等方面上更加是關注和支持。
曾建元
對中國大陸新上任的領導人的看法
就中國大陸近期新產生的領導人,曾建元介紹說:「每一屆每一代中國大陸的新的領導人上臺後,臺灣方面都有很多的期待。最典型的例子是胡錦濤上臺後,人們期待中國大陸的改革。儘管在胡錦濤執政的十年,兩岸關係有所改善,但是在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創造上沒有太多的進展,他上臺之初的一些承諾十年來都沒有怎麼兌現,我想這和他個人的品質和誠信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大陸的體制的問題。這個體制讓在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只能扮演一個螺絲釘的角色,領導人也只是一個門面的作用。關於個人的政治抱負在共產黨這個體制裡要實現是非常困難的。」
「在習、李之後,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因為老人和前任更多。一般臺灣人對習近平的印象還是不錯的,普遍認為他的秉性還算善良,不是那種刻薄寡恩的人。但是他在中國對世界文明價值的貢獻和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價值的創造上的認識和己任可能不足。關於習在體制上能否有所突破,我們沒有過多的期待。」
「李克強在北大時與胡平、王軍濤等人曾經的交往,和他年輕時在校園民主活動中的經歷可能在中國的改革上會有更多的認識。但是這個體制已經把他個人鮮明的性格和理念淹沒掉了。從他在地方從政的經歷中看,沒有什麼耀眼的地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體制磨光耗損的精英。從共產黨體制中上來的人,除非像臺灣的李登輝,可以隱藏個人的意圖數十年,但是這種人不見得能夠出現在中國的領導層上,目前沒有任何跡象可以顯示他是這樣一個人。如果李克強是這樣的人,可能也不會被選拔上來。」
「對於臺灣人來講,關於臺灣的發展和兩岸的和平,還是要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對於個人的過多的期待可能是不切實際的。」
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定位
曾建元就臺灣在兩岸關係上的定位的問題表示,「馬英九總統上臺後,在極力的改善陳水扁時期兩岸關係對立和緊張的局面。由於國民黨和共產黨擁有互動的平臺,他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創造了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現狀,這也是馬總統獲得連任的原因。這導致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進行反思,民進黨的領袖們也正在對大陸做進一步的認識和瞭解,對中國民間社會、公民社會以及異議人士有更多的關懷。民進黨過去在中國大陸的民主自由人權上是給予價值上的支持,現在還多了一份感性上的支持,有了更多與中國大陸人士的接觸和瞭解,並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感情和友誼。在支持中國大陸民主化、憲政、人權等議題上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感性。」
「現在整個臺灣的氛圍是朝野兩黨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分工和默契。朝野兩黨在政治主張上沒有太大分歧。不論是一國兩區,還是別的提法,在國民黨方面是要堅持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民進黨也在朝這個方向靠攏。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對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的維護上兩黨沒有歧見,更多的是關注兩岸的發展問題。」
「目前國民黨的提法是互不否認,不主張進一步承認對方,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是承認對方,但在價值上進行批判。國民黨和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中共黨國體制上的認識是一樣的,站在反對和批判的立場上。兩黨在憲政民主制度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維護臺灣的主體性,主張去關懷中國大陸,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希望中國大陸在制度改革上能夠向前跨一步。因為兩岸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特別指出的是,過去臺灣的獨派或民進黨不太深入的去關心中國大陸的內部發展,但是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大陸觀光客和留學生的普及,這讓臺灣的民族主義者和獨派認識到兩岸關係客觀存在的事實和對臺灣發展的影響。現在他們都非常積極的去關心中國的問題,重新認識中國,不論是基於利益還是感情,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中國的廣大人民有著和臺灣人民一樣的需求,臺灣希望追求的目標大陸人民也是一樣的。」
兩岸交流中存在的障礙和困難
曾建元繼續說,「兩岸交流中最大的障礙和困難是兩岸制度上的差異和價值上的歧義,導致互信不足。臺灣跟日本、美國在政治經濟上的交往沒有戒心,很放心。至少美國、日本不會侵略臺灣,之間沒有敵意。在兩岸的交流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熱乎,但是大家都很擔心,哪一天一旦碰上敏感議題的時候,臺灣可能馬上會受到打擊。這種危機感,不信任感,始終存在於每一個臺灣人的心中。近期馬總統訪問梵蒂岡,中共呼籲梵蒂岡與臺灣斷交,馬總統就這個問題公開表達了不滿。這些方面是兩岸交流中的最大問題。」
臺灣對於兩岸統一的看法
就兩岸統一的問題曾建元就他所瞭解的情況分析到,「臺灣島內表明支持兩岸統一在歷屆民意調查中的數字越來越小,統一的主張在言論市場上的賣相很差。臺灣人民目前生活的還不錯,衣食無缺,臺灣擁有很大的自由民主的空間,但是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個條件。現在談統一,臺灣看不到會帶來哪些方面的提升或正面積極的作用,反而人們擔心統一會讓臺灣向下沉淪。在臺灣解除戒嚴以後,在自由化、民主化、法制化當中的努力,人們擔心會使產生的成果毀於一旦。這種危機感,不信任感的存在導致臺灣人不對統一抱有任何期待。至少是希望維持現狀,如果維持現狀不可能,那也是希望遠離中國,因為中國的巨大的陰影籠罩在臺灣上空。」
「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經歷總的來說,是不友善的。兩岸之間在國際上的交鋒非常多,不僅是在政府、官方組織上,就在民間的一些活動中,也受到中國大陸方面的打壓,負面的經歷非常多。這些負面經驗的擴散導致臺灣對大陸形成了很負面的印象,所以不希望和中國大陸統一。」
「中國大陸人民長期存在傳統的大一統思想,而且中國大陸政權把統治方式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之上,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很少從制度、價值上出發,總是談民族主義。臺灣內部一直存在著統獨的爭議,內部還未達成共識。統一的主張不受臺灣人民的歡迎。在民主社會下的臺灣,臺灣人民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也不可能逆流而上,做臺灣人民不喜歡的事情,否則不會有選票,也不會有政治上的資源。」
「如果有一天到了非談統一不可的地步,前提是中國大陸要成為一個民主憲政的國家。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信任不足主要問題出在中國大陸政權的性質上。中國大陸是黨國體制,一黨專制,臺灣人擔心統一後,臺灣人不再擁有自主的空間,對政府在壓迫人民的不當行為上沒有權力去提出異議,不能自己去掌握自己的幸福,這對臺灣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是臺灣人不願看到的。文化上的認同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在制度上,普世價值上沒有辦法達成一致共識,臺灣人可能不會做出統一的選擇。」
如何才能更好的造福兩岸人民
對於兩岸今後的發展曾建元寄語,「從中國大陸方面,中國政府首先要善待自己的人民,如果以後兩岸統一,臺灣人民才能受到良好的對待。大陸政府不需要特意做出討好臺灣人民的政策或作為。如果對大陸人民不好,只是對臺灣人民好,那是非常虛偽的。那會讓臺灣人民感到別有用心。我對大陸政府的建議是多促進兩岸民間真誠的交往和和解,善待大陸人民,讓大陸人民同其他民主國家的人民一樣擁有同樣的生活,自由的空間,讓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機會。」
「對於臺灣的政府,不論是誰當家,都必須站穩維護臺灣獨立自主的立場。在臺灣民主政治制度上和臺灣人民已經擁有的生活現狀上要加以鞏固和維護,這是臺灣政府責無旁貸的。除此之外,還不能只是安於現狀,固守這個小島,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天然的資源,所以要面向世界。中國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臺灣領導人應該帶領臺灣人民走出去,臺灣政府應當讓臺灣人民瞭解更多的中國大陸的真實情況。中國大陸既是我們的危機,同樣也是我們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