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小三峽懸棺(圖)

作者:郭晉嘉 孟幻 發表:2013-04-06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小三峽懸棺

泛舟小三峽,抬頭仰望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在離岩底大寧河面約百米高的絕壁縫隙裡,幾具經風雨浸蝕、鐵灰色的棺木隱約可見。

如此安然靜躺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岩石層理縫隙中、任腳下河水潺潺而過的,就是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小三峽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宋人王文卿對大寧河小三峽懸棺不住感嘆;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懸棺所葬何人?究竟幾千年來何人安眠於此?專家分析,幾種可能:一是在疆場上戰死的士卒。戰爭後,當地人不忍死者暴骨遺骸,用松木製棺,予以妥善安葬,將棺木置於石洞之中。二是圓寂後的僧人。這類僧侶尚未修行到筑塔碹葬的程度,多由僧侶及鄉民共同制棺安葬,置於寺廟附近岩壁內。還有人說是沒有子裔的孤寡老人。由村民共同料理後事,制棺安置於村外石壁之下。

為何行懸棺葬?也是眾人猜疑而多年未獲解答的歷史之謎。目前,考古界對古人行懸棺有數種解釋:一說是諧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後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屍體,不讓人獸侵犯;再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

如何安置懸棺?所有放置懸棺的地方,上至峰頂、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數十米甚至百多米距離,而且周圍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無路可通。古人在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些沈重的棺木放置於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學術界存在三種說法,一是壘土造山說,二是棧道說,三是垂吊說。

……

其千年未解之謎已成考古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學術界人士眾說紛紜,至今仍未獲謎底。同時,懸棺群的現狀也日益堪憂。

據不完全統計,大寧河峽谷地區目前仍保有四十三具懸棺,絕壁鑿龕懸棺遺址二百七十四處。重慶巫山縣旅遊局負責人透露,歷經千年風雨,小三峽懸棺群正在不斷受到破壞。峭壁半山腰,大面積的岩石風化成土塊狀脫落殆盡,幾具散架的棺木橫躺在岩石上,隨時可能跌落河灘。



来源:新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