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網路戰——關於61398部隊的故事之二
在信息戰當中,總參三部(技術偵察部)負責的是戰略層面的情報蒐集和網路攻擊,而總參四部(電子對抗與雷達兵部)則負責戰術級別的信息戰,參與兩軍直接對壘的戰場電子對抗。除了總參四部之外,現在,解放軍的二炮、空軍、海軍以及陸軍集團軍也都配備了電子對抗技術勤務團。
自從隸屬於解放軍總參三部二局的61398部隊在國際媒體上曝光之後(參見筆者的「沒有硝煙的陣地:關於61398部隊的故事之一」),網路戰成了國際媒體經常提到的一個話題。一年前,BBC拍攝的關於國際間諜活動的記錄片《現代間諜(ModernSpies)》,也提到了中國正在從事網路戰(中國的一些影視網站上也播放此片)。網路戰畢竟不是網路遊戲,它會不會導致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乃至戰爭?這是關係到21世紀的國際安全的大問題。
網際網路出現以後,網路空間就成為可能引發相關雙方衝突或戰爭的一個全新的領域。美國的安全問題專家克拉克(RichardA.Clarke)在他2010年出版的新書《網路戰(CyberWar)》中,把網路戰(Cyberwarfare)定義為「一個國家滲透到另一國家的電腦或網際網路系統內、以造成損害或破壞為目的之行動」。網路戰與民間駭客的網上有害活動的區別在於,網路戰是政府或軍隊單位的行為,有政府設定的政治目的。比如,商業企業的駭客侵入其它公司的資料庫竊取情報,那屬於「高智商犯罪(whitecollarcrime),其目的一般都是非法地獲取經濟利益。但是,軍事情報部門從事同樣的活動,就不是個人的刑事犯罪問題,而屬於網路間諜活動了。
我們可以在概念上把網路戰大體分為兩類:網路間諜活動和網路攻擊活動。網路間諜活動一般不致於引起武力報復;但是,網路間諜活動和網路攻擊活動之間並沒有清晰的邊界,持續性的網路間諜活動有時就是網路攻擊活動的準備階段。如果一國的軍事情報部門試圖破壞它國的網際網路,或破壞它國的政府、軍事或與國計民生關係重大的私營企業的網站及其資料庫,這種網路攻擊行為通常會以網路間諜活動為前奏,先蒐集目標資料庫的資訊,然後為破壞這些網站作各種測試。
由於21世紀的各種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通訊、能源、交通等行業全都依靠電腦系統維持運轉,而民用電腦系統又高度依賴網際網路,大規模的有計畫的網路攻擊完全可能癱瘓一個國家的正常經濟運行。這是20世紀傳統的電子偵聽與21世紀的網路戰的根本區別,因為網際網路使得被動的電子偵聽部門具備了實施網路攻擊的強大能力。
在關於61398部隊的故事中,美國的網路安全公司識別出一系列電子間諜的IP地址,這些IP地址屬於上海市網管辦。很顯然,從同一個政府部門的IP地址反覆入侵外國的多個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民營企業(比如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天然氣管線公司)的資料庫,很可能屬於有政治目的之網路戰行動,而不是單純的盜竊技術資料之類的商業間諜活動。
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世界上出現了研究信息戰的熱潮,不久網路戰就成為信息戰研究的一個主要分支。這方面的研究需要政府雇佣大批高科技人才,卻不必花太多投資,這正是中國具有優勢的領域。所以,不但中國自認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各國軍隊的前列,美國也承認這一點。
中國參與信息戰的當然不止一個61398部隊。如果讀者只是閱讀《紐約時報》關於61398部隊的報導,很容易會誤以為,解放軍的總參三部二局就是61398部隊。其實,61398部隊只是龐大的總參三部(技術偵察部)下屬的一個小單位,冰山一角而已。
總參三部還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兄弟單位,總參四部,又稱電子對抗與雷達兵部,也是解放軍參與信息戰的重要部門。總參四部的前身是解放軍總參謀部下屬的通信部,1990年改編成電子對抗與雷達兵部以後,主要負責電子戰,包括電子情報、電子對抗、雷達干擾等,此外還管理各種軍用通信系統(如電話網、軍用數據通信網路、野戰通信系統、軍用地下光纖網路、高頻通信、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等)。
在信息戰當中,總參三部(技術偵察部)負責的是戰略層面的情報蒐集和網路攻擊,而總參四部(電子對抗與雷達兵部)則負責戰術級別的信息戰,參與兩軍直接對壘的戰場電子對抗。除了總參四部之外,現在,解放軍的二炮、空軍、海軍以及陸軍集團軍也都配備了電子對抗技術勤務團。
從技術可能性來講,解放軍大體上已具備發動攻擊型網路戰的能力,也試圖在戰場層面爭取信息戰方面的主動權。正因為如此,2011年美國成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司令部(Cybercom),其任務是保衛美國的軍事網路並保有攻擊能力。61398部隊的故事被曝光以後,美國也開始討論如何防範民用系統被攻擊。美國的目的基本上是防禦性的,美國的軍隊也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不能擅自攻擊它國的民用機構。但中國的軍隊在這方面會受到嚴格的管制嗎?解放軍的總參三部下屬各機構頻繁的網路戰活動會不會引發戰爭?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