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寺臥佛探秘 乃千年古木彫刻(組圖)


摘要: 太陰寺依山勢而立,背南面北,與一般建築尤其是宗教建築慣常坐北向南的方向正好相反,屬陰向,寺名與此相關。

晉南絳縣有山,名曰東華山,傳說和西嶽華山有「血緣」關係——神話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時,華山被劈為兩半,一半在陝西,一半分到山西絳縣,絳縣的這一半便被稱為「東華山」。此山在當地頗受尊崇,不光因為此山為靈山寶地,其上有一座金代建造、至今香火鼎盛的太陰寺,而且太陰寺內的釋迦牟尼臥佛,是目前我國存世最早、體量最大的木雕臥佛。


太陰寺

太陰山上太陰寺

「東華山」之名自然非是浪得,查資料可知,該山以險得名,以奇成名,海拔較高,每年盛夏六月,山麓間猶能見到積雪,是一個避暑勝地。而對於絳縣的地理而言,該山坐南向北,高峻而冷,山下人終年難得見到太陽,故名之「太陰山」。

行進間登臨高處偶一回顧,東華山東連太行之高峰,西控中條之曠野,北觀澮水,南望天際,一路上天然景色隨處可見,森林茂密、空氣清新,此時正值漫山紅遍的金秋,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眼看一條水泥修筑的盤山旅遊路已到盡頭,太陰寺卻並未現其「芳蹤」。恰巧,一輛標有「水利勘測」字樣的麵包車停在路盡頭,一名文雅和藹的男子聽說是找太陰寺,笑著說:走過了,跟我的車下山吧。

上山容易下山難,車速極其緩慢,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下到東華山北麓,麵包車略向右靠停下,男子伸出手臂,往路邊左側一個路口指引後離開。記者的車子往左邊一拐:嗨,寫著「太陰寺」的山門赫然就在眼前。

山叫太陰山,寺就得叫太陰寺?未必如此簡單吧。帶著一點疑問,記者步入其中,首先就問了個明白。

據寺內工作人員介紹,太陰寺依山勢而立,背南面北,與一般建築尤其是宗教建築慣常坐北向南的方向正好相反,屬陰向,寺名與此相關。有陰就有陽,太陰寺始建於唐代,絳縣境內與它同時建造的還有一座寺院叫太陽寺,原址在古絳鎮崗底村。而無論「太陽」和「太陰」,與道教理念中的「陰陽」都有撇不開的關係,由此也可見不同宗教在中國融合的痕跡。

既然陰不同於陽,寺內的佛像也就有陰的講究,在當地,人們也叫太陰寺為臥佛寺,因為鎮寺之寶,是正殿內供奉著的一尊巨大的佛祖釋迦牟尼木雕臥像。太陰寺臥佛呈現的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區別於他在陽世間弘法、參禪、講經的形象。生為陽,卒為陰,這也是「太陰」之名的又一個因素。

佛、寺、山,樣樣離不開陰,「太陰」之名可謂名副其實。而至於寺因山名還是山因寺名,這就是一個扯不清的問題了。

古殿臥佛閱盡滄桑

從北往南,太陰寺的山門、過殿、正殿逐次排開,除此而外,再無建築。山門門臉不大,而且色調嶄新明艷,山門對面的過殿又稱為南大殿的建築也是少了莊嚴肅穆的氣度。探究之下,果然問出了答案。

太陰寺原本氣勢宏偉,門內左右有丈餘高的四大金剛塑像。遺憾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知識青年下鄉時,太陰寺被闢為梅花鹿養殖場,為方便梅花鹿進出,知青們搬掉了「四大天王」塑像,拆毀了山門。現在看到的山門,是1984年重修的。

  山門背後,雕有「僧會司」三個大字。工作人員介紹,這三個字是寺內原有的一塊牌匾上的題字,牌匾鑲嵌在正殿東南角一個小門上。隨後趕來的絳縣文物局局長柴廣勝介紹,「僧會司」是古代宗教事務的管理機構,是管理佛教僧團及培養佛教人才的地方,近似於現在的宗教局。由此三字可以知道,太陰寺以前曾經就是周邊地區的佛教傳播管理中心。

過殿原本規模比現在要大,左右還建有配殿。民國五年,當地有一人家,男主人年逾花甲尚沒有後代,於是在三月十八廟會日來到太陰寺內燒香求願,巧的是就在臘月廿九喜得一子,欣喜若狂下連夜趕到太陰寺內燒香還願,然而由於他的一時不慎,將整個北殿全部燒燬,只留臺基,臺基之上的建築,是後來從附近的範村整體搬遷來的一座家廟。


太陰寺臥佛

過殿內當中有尊彌勒菩薩塑像,從時間來說也是新的。塑造者趙金鑫是絳縣一位響噹噹的人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是以韓美林大師為組長的5人小組創作的,趙金鑫就是其中之一,讓福娃從平面圖案變成立體造型的工作就由他來完成。趙金鑫出身於絳縣峪南村的一戶農家,為家鄉的太陰寺塑造這尊彌勒佛像是在1996年,當時他只有19歲。

根據現存碑文記載,太陰寺始建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南大殿也就是太陰寺的大雄寶殿,是全寺惟一倖存的金代建築,相當珍貴。儘管明、清時期幾經修繕,但南大殿基本保持著金代建築風格,大殿前臉完全是木結構,現存的梁、柱、枋、斗栱、門窗均為原木本色。殿門上方懸掛的鐫刻有「大雄之殿」四個大字的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由端氏縣(今沁水縣一帶)籍的一位驃騎將軍題贈。

被譽為國寶的木雕臥佛就保存在南大殿內。釋迦牟尼木雕臥佛長4米,高1.5米,是用一整根紅楊木精彫而成,中間沒有任何銜接的地方,僅就這根木頭來說也是千年古木,十分罕見。據考證,這尊釋迦牟尼佛涅盤臥像雕鑿於金大定二十年。釋迦牟尼佛祖頭東腳西,手拄右耳,雙眼微閉,正對著殿門的西北方向側臥,表情安寧神聖。硃砂塗底、赤金貼面的袈裟雍容華貴。整尊臥佛安放在一幢木製佛龕之內,佛龕置於大殿正中,佛龕內還繪製有明洪武年間的精彩壁畫。

正常人的上下身比例應該是1:1,而這座佛祖像卻是腰長腿短,腿還沒佔到全身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據介紹,在藝術上,這就叫做變形美,使得佛像觀感更加莊重肅穆,只有這樣的彫刻身材比例,才會產生出濃厚的宗教氛圍,體現出釋迦牟尼佛的寶相莊嚴,讓人體會到佛教和木刻藝術共同達到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由此,也可見古人高深的美學眼光和精湛的技藝。

佛龕上和兩側現存同期彌陀三士坐像,大殿內壁上原來繪有巨幅壁畫,據說壁畫是以佛教的沿革為內容,繪製手法與永樂宮的描繪手法一模一樣,而年代比永樂宮壁畫還要早150多年。可惜的是在民國十二年,壁畫以及彌陀三士坐像的頭被當地人勾結古董商,以3000元大洋的價格賣給了荷蘭的文物販子。所以,這三尊後來補雕頭像的佛像到底是哪三佛,已經不能確定。

《趙城金藏》在此雕印

太陰寺前院西側有一通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石碑,碑名《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青砂石質,碑高2米多,陽刻有2169個漢字。碑文不僅記載了從金到元三次重修太陰寺的經過,而且根據碑文,研究者近年提出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國寶《趙城金藏》就是在太陰寺雕的版。

歷代刻經中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最珍貴的大藏經《趙城金藏》,原存於我省洪洞廣勝寺,是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被譽為有史以來「第一大發心」的藏經。長期以來,學術界對《趙城金藏》的募刻發起之人,一直採信民國時期著名學者蔣唯心在《金藏雕印始末考》中的記述:彫刻金藏的發起人是金人「潞州崔進女法珍」,也就是崔法珍。然而根據《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碑文,藏經募刻勸緣的真正發起人是尹矧乃,崔法珍只是尹矧乃的弟子,而且藏經刻版的大部分工作在尹矧乃生前已基本完成。關於這一發現,柴廣勝在其論文《重修太陰寺、木雕臥佛與趙城金藏——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碑文探析》中有著嚴謹的論述,這一觀點,現在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普遍認可。

這一通《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可以說是《趙城金藏》研究中劃時代的一次新發現,由此也佐證了太陰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在歷史上尤其是金代歷史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小覷。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日,太陰寺外,東華山上,桃花盛開楊柳搖曳,絳縣、翼城、曲沃、聞喜以及遠至省外的人們扶老攜幼,趕來禮佛。即使是記者來此探訪的這個深秋季節,朝拜進香的百姓和趕來觀瞻臥佛的遊客也絡繹不絕。太陰寺及其內供奉的釋迦牟尼木雕佛,不但庇佑著此方子民,其也當之無愧成為絳縣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一張代表性名片。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