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士余3月18日在某經濟論壇上進行的演講中表示,「未來10年,在國有資本提高利用效率上,可能不應當在國有銀行保持這麼高的比例。」
劉士余副行長此話一出,頓時在A股市場上引起激烈反應,當天工農中建四大銀行股集體大跌,由於它們在A股股指中佔有很高權重,因此引起A股大盤跳水。
儘管3月18日A股暴跌還有國際方面的影響,比如塞普勒斯政府宣布對存款徵稅引起全球銀行業的不安,但對於A股市場投資者來說,他們更擔心的是劉士余副行長這一表態所透露的一個重要信息,即國有資本將有可能減少其在銀行股的持股,而這種減持的途徑便是在A股市場出售股權,這無疑將對目前脆弱的A股市場形成巨大衝擊。
儘管劉士余副行長的表態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但股市的敏感特性決定了它必然要對此作出激烈反應。
中國國有資本有沒有必要減少對銀行的持股?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明確而肯定的。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銀行都已成為上市公司,但它們仍然在相當程度上承擔著國家推行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鑒於這一點,國家為了保證政策調控能夠貫徹下去,也有必要對這些銀行實行控股。
但是,按照股份制理論的一般原則,控制一個企業,只要其持有股份達到51%即可,如果其他股東的股權很分散,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持股甚至可以更低。而目前我國國有資本在四大銀行中佔有的股權均遠遠高於這個標準,在其總股本中普遍佔有六七成的權重,在A股流通股中佔有的比例更是高達90%以上。
中國國有資本大量沉澱於銀行,使其無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降低了這些銀行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所應發揮的效果,因此,國有資本有理由減持股權,以讓其在填補社保基金缺口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國有資本在現有水平上降低其持股,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並不會動搖國家對這些銀行的控股地位,也不會影響國家貨幣政策通過這些銀行發揮效應。
但是,由於國有資本減持銀行股只能通過股市變現這個途徑來實現,因此,它將對A股市場的行情產生重大影響。體量龐大的銀行股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中樞,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市場上產生全局性的影響。
這幾年,A股市場行情低迷,每到關鍵節點,政府有關部門為了達到救市的目的,總是以中央匯金公司的名義出面增持銀行股,來對股市傳遞正面影響,拉抬市場人氣。這種行動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增持行動的一個負面效果是,它進一步強化了銀行股在A股市場的地位,導致有關部門只能以不斷增持的手段來體現對A股市場的支持態度,以至國有資本在這些銀行股的A股流通盤中佔有的比例越來越高。
很顯然,一旦中央匯金公司減持它持有的銀行股,即使是減持它近幾年增持的這部分從數量上來說並不是很大的銀行股,就像它的增持在市場上產生正面效應一樣,它的減持必然會在市場上產生負面效應,並且迅速放大到整個市場,這顯然是目前的A股市場所難以承受的。
當然,按劉士余副行長的說法,中國國有資本減持銀行股是未來10年的一個長期設想。可以預料的是,即使這個設想付諸實施,也是陸陸續續進行,有關部門會盡量減少它對市場的負面效應。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現實是,在未來10年,A股市場將長期面臨新股上市的艱鉅挑戰,按照上海證交所一位官員所稱,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將達到1萬家。在這同時,由於A股市場已進入全流通時代,已上市的公司還有強烈的減持套現衝動,這兩方面的力量夾擊,將對A股行情將產生難以抗拒的遏製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資本減持銀行股將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從而使減持難以付諸實踐。
A股市場上長期表現出的重融資、輕回報的政策取向,不僅使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實際上也已經使國有資本陷入了「囚徒困境」,無法按照股市的正常功能來體現資本應有的價值。這充分說明,這種無視投資者利益的畸形發展,從表面上看只是傷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但更深入地思考,我們就可以發現,它也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害。
因此,A股市場的制度改革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為了保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實際上也是為了讓國家能夠利用股市這個工具來實現國有資本的理想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