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價值連城的烏紗帽
明魯王的九旒冕,是中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保吁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禮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在2011年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中入選。
九旒冕的重要意義
九旒冕,1971年出土於明代魯王朱檀墓,是中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吁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為籐蔑編製,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挂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繫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
冕,是帝王的禮帽,皇帝、太子、封王的專署配飾。冕冠的形制在過去繪畫中常見,像武梁祠漢代刻石上的黃帝、堯、舜天子像,唐代閆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宋代作的晉文公復國圖,明人所作聖跡圖中的孔子像等。這些畫像人物都是頭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儀錶威嚴。
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別身份的一大標誌,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親王只能用9旒、9珠。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後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制。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強調「復漢官之威儀」,朱氏王朝持續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
目前,作為文物的垂旒冕全國只有兩件,一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現藏於山東博物館的魯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冠,填補史闕,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同時也是能夠彰顯朱檀王室威儀的有力佐證。
魯荒王陵重見天日
魯荒王陵位於鄒城市東北12公里處的九龍山南麓,陵區北依九龍山,南與朱山遙遙相望,東、西有臥虎山、玉皇山拱衛,陵前有「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地面建築有御橋、陵門、陵恩門、享殿遺址、明樓等;地下有朱檀、湯妃、戈妃的墓室。朱檀墓距地表26米深,僅次於帝陵(定陵距地表27米),而其他親王陵僅距地表6米左右。墓道全長50餘米,墓室全長20.6米,分前後兩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積約1.3萬平方米。發掘前保吁完整。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繫在山上鑿石開壙,然後用磚砌壘,動用土石方約20萬立方米。據專家估計,按當時情況,以200個勞動力計算,需二三年時間才能建成。據當地群眾傳說及有關專家實際考證,陵區原建有內、外城牆(現外城牆遺址處尚吁琉璃磚瓦),外城牆周長4000米,總佔地面積為96萬平方米,這在親王當中規模最大。
朱檀墓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如冕冠佩飾、傢俱服裝、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彩繪木俑等等,既是魯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實縮影,也反映了明朝時期高超的工藝製作水平,而且填史補闕,對於研究明初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資料價值。
「荒唐」的親王朱檀
說起冕冠的主人,就是被朱元璋謚為「荒唐」之名的「荒王」朱檀。朱檀(1370—1389),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出生。1370年5月2日(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詔誥天下,封其年僅兩個月的兒子朱檀為魯王。朱檀自幼禮賢下士,博學多識,好詩書禮儀,頗得朱元璋喜愛,15歲就藩兗州,轄兗州府4州23縣。後來他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不老之藥,希冀長生,最終適得其反,「金石藥,毒發傷目」,本來有大好前程的魯王就這樣命喪黃泉,年僅19歲。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非常痛心又惱怒,認為朱檀的行為荒唐至極,因此給了他一個惡謚,名叫「荒王」。
朱檀是明代最早去世的親王,其墓葬裡出土有冕冠佩飾、傢俱服裝、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彩繪木俑等,許多隨葬品具有明顯元末明初時代特徵,是明代「藩王級」文物的最早代表。
不僅如此,我們從出土文物的性質也能看出,這位短命的親王雖然荒誕不經、為了所謂的長生不老丹而白白葬送了一生,但他居孔孟之鄉,深受禮儀之邦文化的熏染,喜愛詩書禮樂,與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相伴,常常頌詩讀書、對弈彈琴,文人氣質濃郁,品位也頗為高雅,這不禁更讓人為之遺憾和嘆息了。
来源:中國文化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