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價問題似乎已經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大問題。對於芝麻開花一樣的房價,政府一再出臺政策進行調控,但是房價卻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屢創新高,這似乎已經成為近兩年來政府調控的一個慣常現象。人們可以埋怨奸商捂盤惜售人為製造稀缺,人們也可以埋怨政府的條例貫徹不好,人們還可以埋怨下層執行人員和房地產商人沆瀣一氣導致好政策出不了好結果。可是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分析房地產問題,似乎很多事情就可以解釋的通了。房子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穩定和家庭,但是更多情況下,房地產在目前中國人的心目中,扮演的是投資品的角色。如果我們將房地產作為中國人最廣泛接受甚至是唯一能夠獲得全國認同的投資產品,那麼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房價越調越高。
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為了維持經濟增速,調整了貨幣政策的走向,從緊縮走向了寬鬆,甚至政府還出臺了4萬億計畫來拉動經濟。由於世界經濟進入下降通道,中國開始通過擴大內需來確保其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而拉動內需,作為朱鎔基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在實行了十餘年後開始顯現出他的副作用。
由於居民消費力不足(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包括分配制度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諸多方面,不在此處討論,但是這是中國目前的現狀),因此擴大內需就演變成了對於基礎設施的投資,而且不是一處兩處、一種兩種的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中國官員的考核制度,我們不難想見地方政府在應對這種情況時的作為。無疑這種擴大內需將演變成為一種新時期的「大躍進」。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建設高潮,樓永遠要最高的,廣場要最大的,建個塔如果沒有達到亞洲第一高度都不好意思說出去,找到一塊空地,像總設計師一樣畫個圈圈,就要在那裡建設出一個新的城市。對於地方政府的官員來說,出政績出效果的最佳方案就是開發房地產,利用政府的便利條件,劃出一塊地,通過已經做好的招拍挂程序,由地產商來接盤,地產商再進行分包、宣傳和利潤添加,形成新的市場價格,然後政府再劃出一塊地,通過參考市場價格,再進行新的招拍挂,然後地產商再接盤,在新的市場平均價格上加上成本、利潤的空間,如此往復,形成了地價、房價的自我攀升。而在開發的同時,似乎人們都忽略了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市場的容量,因此也就造就出中國眾多的「無人之城」,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非鄂爾多斯的康巴什莫屬了。一幢幢空房子放在那裡,其主要的作用不是居住,在眾多購買者的心目中也沒有打算過去居住,而是投資增值,就像是花錢買了金條的人,目的不是去吃它一樣。在這個循環中,地方政府獲得了漂亮的GDP數字,開發商獲得了需要的利潤,銀行獲得了客觀的貸款,百姓用他們養老、教育、醫療乃至於三代的積蓄換來了價格不斷上漲的房屋。
中國的地產開發,荒地開新盤的項目較少,大部分是拆遷再建,於是就出現了拆遷後享受到了地產價格紅利的「原產地」居民,而買房較早的居民也獲得了價格紅利,由於這種示範效應,房地產開始轉變成為一種投資品。
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並不健全,大部分中國人唯一的投資方式就是儲蓄。而2007年之後越來越明顯的負利率讓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投資通道,股市成為當時的一個選擇,但是股市的泡沫太脆弱,以至於中國的A股市場被新一代股民們視為中國目前最「環保」的地區。在中國當前的投資環境中,缺乏有效並且是公認的投資通路。紅紅火火的房地產市場自然成為一個好的去向。客觀的利潤空間和有意無意的「稀缺性」炒作放在一起,引爆了中國房地產投資的一個非理性熱潮,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本就愛跟風的中國人,更是全民看好房地產,這種狀況就和美國大蕭條之前華爾街的清潔工也在討論投資組合是一樣的。人們考慮的不是這樣的市場能夠堅持多久,是不是有問題,人們考慮的是只要還有人進入這個市場,只要人們還看好這種投資就可以,人們需要做的不是研究房地產真正的供需平衡在哪裡,而是只要在山峰上那個人不是自己就可以。至此,投資正式變為投機。
沒有人相信有什麼投資品價格是永遠上漲的,只是人們選擇不去相信,聰明的中國人更是不相信自己就是那一批留在高崗上的人。因此當政府出臺限制房價的政策時,從根本上觸動了兩類人的神經,一是投資於房地產的人,二是將要投資於房地產的人。於是以做成生意為目的的房產中介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創新產品」來幫助人們實現他們的「住房夢」;於是出現了各種假冒證照、戶口、離婚、結婚等等;於是,各種權利尋租的空間就出現了,比如辦理「原產地」居民戶口。
政府的調控思路是對的,但問題是調控的手段確實如此的矛盾,寬鬆的貨幣政策、稀缺的投資通路和房產調控混在一起,就形成了今日的現狀。要在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的不僅僅是執政者的智慧和眼光,還要在體制上和根本對於過剩的流動性進行疏導。一方面開閘放水,另一方面又在圍追堵截,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更快的自我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