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這也是溫家寶總理最後一次做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頗引人關注的是首次提到了「自由遷徙」: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
正如紅嘴鷗不遠萬里飛到昆明來過冬一樣,自由遷徙也是人類為了實現自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一種與身俱來的本能。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自由遷徙」,並以「加快推進戶籍制度、社會管理體制和相關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作為制度前提,讓人振奮不已。
法律角度說,自由遷徙已經沒有任何的障礙,農民工進城務工,精英白領導聚集北上廣尋找發展機遇,也早已是一種生活的常態。然而這只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自由遷徙,人們可以跨越萬水千山,選擇到另一個城市學習工作和生活,卻跨不過那無形而深長的權利鴻溝。隨遷子女能否在異地就近上學,中考高考能否實現異地參考,醫保、社保該如何落地,各種公共服務能否一視同仁……這一系列由自由遷徙而衍生的公共福利如果不能得到保障,外地人如果不能與本地人一樣享受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陽光,那麼自由遷徙就只是一種紙面上的權利。
近年來,何時開放異地高考,一直是輿論熱議的話題。當我們看到,每年到中考、高考時節,大批學生像候鳥一樣飛回家鄉參加考試的時候,就知道追求夢想的道理充滿曲折,自由遷徙其實並不自由。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民工超過2.6億人,其中到本鄉鎮以外地方打工的農民工超過1.6億人,而全國僱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醫療保險的比例僅為13.9%、16.7%。當一些地方政府糾結於該叫他們「進城務工人員」還是「新市民」的時候,更多人在理性地反思:如果不能切實改進他們的權利困境,讓他們更有尊嚴地融入社會,這種稱謂上的進步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制約自由遷徙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戶籍壁壘。現行戶籍制度產生於計畫經濟時代,在特定的時期,在人口信息的採集和管理,維護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等方面,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市場經濟時期,尤其是人口流動越發頻繁的今天,現行戶籍制度的某些弊端也愈發凸顯出來,譬如「人戶分離」的管理模式,就相當於將人身與權利生生割裂。改革勢在必行,由傳統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過渡和改革為城鄉統一的一元戶籍制度,使公民獲得統一的身份,進而消除粘附在戶籍關係上的種種差異,事實上已經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無法繞過的一個命題。
然而在現實層面,戶籍制度改革卻顯得異常的艱難。有一種說法是:城市的承載能力有限,資源也有限,放在戶籍管理,外來人口將擠佔本地人口的福利,這將造成新的不公平。這種說法頗具代表性,卻選擇性地迴避了這樣的問題:外來人口為城市做出巨大貢獻貢獻的時候,城市不拒絕,納稅的時候,城市不拒絕,為何在平等享受公共福利的時候,城市就要拒絕呢?戴著有色眼鏡看外來人口,這種人性上的弱點比之制度上的不公平,更加根深蒂固。
為人們自由遷徙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首先盡快實施戶籍制度改革,進而全面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升職能部門的管理理念,這是一條非常清晰的路徑。個人的小家,與國家這個大家,永遠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唯有小家溫暖幸福,才有大家的和諧穩定。願每一個公民都可以邁著自由遷徙的權利腳下步,勇敢地去追逐家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