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茹月採訪報導】古今中外的好文章讀後令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甚至可以教化人心、引人走向光明。那麼,怎麼樣才能寫出美文呢?寫作人如何尋找創作的靈感呢?針對這個話題,記者採訪了看中國專欄作家王貫明,請他為大家釋疑解惑。
王貫明從2007年12月起受聘看中國的專欄作家,迄今為止已經發表了1000多篇詩歌、散文、文史及評論類文章刊載在看中國網站及報紙上,深受讀者喜愛。談起寫作之道,博聞強記的他頗有心得。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
有的文章豐富而深刻,有的文章跼促而膚淺,王貫明認為這是作者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決定因素,則是作者讀書的多寡以及人生閱歷的多少。他引用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一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他說:「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
他列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證明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初學書法者要臨摹字帖,臨摹多了,也許獨創一體,成為書法大師;初學表演者要模仿他人,模仿多了,懸殊自如,也許獨成一派。由此可見,初學寫作必須從閱讀開始。當然,讀書也要有選擇的讀,王貫明建議讀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書。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是必讀之作;如若對歷史感興趣,則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很高的可讀性;若有更多的精力,完成《二十四史》的閱讀,就能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了。
對於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或者使用價值較高的書籍,他認為應該反複閱讀,「以發展自己的心靈力量,並且嘗試在生活中應用書中的原則或方法」,並可以「激發大腦中潛在的靈感與創意,幫助人走向成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要想豐富人生閱歷,只讀書是遠遠不夠的,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王貫明認為,有品位的遊山玩水、登山觀海、親見親歷,可以大大地豐富人的思想。他說:「你立下一個遠大的志向以後再出去玩啊,可以玩的更有意義,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東西。」作為一個作家,無論眺望高山大海,王貫明都能從中體悟出做人的道理。
他認為做人要學會高山巍然不動的風格,不論風吹雨打,巋然不動。「別人可以說你好,別人可以說你不好,別人可以誇獎你,也可以誹謗你,也可以中傷你,對這些別人的話,你採取什麼態度。」 同樣,大海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也值得人們借鑒。貫明說:「做人要有寬容,寬容別人的錯誤。」「我們往往人受一點氣就受不了,別人誰欺負你了,那個人說你不好聽的話了,讓你心裏難受了,睡覺睡不著,第二天睡醒還想著他,這就是心胸太狹窄。」
再與古人相較,孔子、老子、孟子都有遊說列國的經歷,可見「‘遊學’既可獲得新知識,又可驗證學來的舊知識,一舉多得。此外,還有機會在實際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見解學說」。因此,「‘行萬里路’的重要性不亞於‘讀萬卷書’」。
成功之作源於心性的提高
王貫明認為寫好文章要「用心寫」,這三個字雖看起來簡單,但卻包含了諸多功課。第一課便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他認為在多讀書的同時,要提煉出其中的精華,蓄積豐富學力而不急於表現。第二課則是寫作事前的調查、現場的心態、事後的處理,三點皆做好,才叫用心去寫。
還要重視寫文章的質量,質量是什麼呢?他說:「真正的好文章可以教化人心,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光明,可以濟世救人於水火。不過每一篇好文章都是來之不易的,那是日積月累徹悟之後的心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個人即使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基礎,如果沒有創作的靈感,他就只能抄寫別人的詩句,無法寫出精彩的原創作品。」這是王貫明對創作靈感的體悟。他說,他時常聯想起陸游詩中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天下美文渾然天成,無需人為的造作。「這樣的文章來自天意,借人之手傳之與世間,完全沒有斧鑿過度痕跡,使人讀來有種全新的感覺」,這就是神來之筆。
他認為,修煉的人寫出的詩文純善純美,讀後令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那才是真正的佳作!」自古以來,不論儒釋道,都講究「勸善」。王貫明說:「寫作人如果能以勸善為己任,就能以文章濟世造福於人類,不僅自己功德無量,其作品必定會有神來之筆。這是因為‘人有善願,天必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