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成交活躍以及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導致房地產企業在2013年首月銷售業績「開門紅」,普遍出現同比暴增局面。
無論是成交面積,還是成交金額,均不乏同比翻番的開發商,部分房企的銷售金額甚至強勁增長超過25倍。
業界開始擔憂,在樓市回暖行情之下,首月銷售增勢過猛將大大助長房企的漲價預期,部分開發商實際上已經開始上調價格。
銷售業績普遍翻倍
萬科2月5日公告顯示,1月份該公司實現銷售面積161.1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9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38%和56.32%,環比亦有所上漲,創下萬科自2011年1月份以來的單月銷售額最高記錄。
在房企巨頭中,萬科的銷售增幅並不顯眼,因為恆大地產1月份實現合約銷售總金額約為72.5億元,同比升2.26倍;銷售面積約為116.8萬平方米,同比升2.13倍。保利地產1月實現簽約面積85.4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83.37%;實現簽約金額102.80億元,同比增長580.22%,增幅均遠超過萬科。
在1月份,龍湖地產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8.6億元和合同銷售面積34.6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27.1%及186.0%;富力地產協議銷售額約為人民幣26.3億元,銷售面積約達234900平方米,同比分別上升115%和168%;碧桂園合同銷售創新高達7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倍,環比增長33%,超出去年首季的總銷售額。
與大型房企相比,中小開發商的首月銷售增勢顯得更加強勁,出現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銷售增幅並不罕見。
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世茂房地產1月份合約銷售額為41.21億元,較去年同期升3.5倍;合約銷售面積33.63萬平方米,同比大增5.7倍;佳兆業實現合約銷售19億元,同比增長2.5倍;禹洲地產合約銷售金額7.97億元人民幣,合約銷售面積為9.45萬平方米,金額同比上漲2.92倍,環比增長1.16倍,面積同比增長3.1倍,環比增長1.67倍。
最引人注目的是,越秀地產1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28.78億元和合同銷售面積約21.19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上升18倍和20倍;恆盛地產今年1月份實現房地產銷售額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倍。
來自機構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披露銷售數據的15家上市房地產企業在今年1月份的銷售金額平均同比增長4.58倍。
這可能給上調銷售目標的房企增添更多底氣,目前招商地產在2013年的銷售目標同比漲幅達到90.5%;此外,融創中國銷售目標增加約50%,恆大地產增加約25%,富力地產增加約19%~40%,綠地集團增幅在30%以上。
或助推房價上漲
一季度原本是房地產市場的傳統淡季,尤其是去年1月正處於春節假期,樓市處於週期性低谷,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是開發商今年首月銷售翻倍的直接原因。
以保利地產為例,其在去年1月僅僅實現簽約面積12.5萬平方米和簽約金額15.11億元,創下自2008年10月以來的最低單月銷售記錄。
但今年有所不同,隨著市場回暖,調控加碼預計增加,開發商為了防止新一輪政策出臺後陷入被動,則加緊出貨和回籠資金。
從行業情況來看,延續去年的翹尾行情,今年首月樓市成交繼續回暖,去年末已認購未簽約資源結轉,無疑是開發商業績飆升的根本原因。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房企銷售業績基本延續了去年12月銷售情況,所以出現了今年1月銷售業績同比大漲好幾倍的現象。
萬科此前就曾預測,由於大量推盤集中在年底,有相當部分的已認購未簽約資源將體現在2013年的數據中,預計今年首月簽約金額同比將有較為明顯的上升。
根據克而瑞房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分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十大重點城市在今年1月交易量創下2008年以來當月新高。
中原集團市場研究中心統計也顯示,2013年伊始,各地新房市場呈現淡季不淡的成交局面。今年1月市場表現為2009年初以來的同期最佳,該研究中心監測的30個主要城市新房成交共計1920萬平方米,同比上漲229.1%。
淡季不淡,也使樓市庫存出現近兩年少有的同比環比雙降。根據中指院的統計,截至1月底,監測的2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7594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5%,環比減少1.7%,這是自2011年3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環比雙雙下滑的現象。
有購房者甚至開始擔憂,首月銷售業績增勢過旺可能會進一步助推開發商上調售價,引發房價的新一輪上漲。
萬科首月銷售金額增幅遠超銷售面積漲幅,表明項目漲價動力強勁。而恆大地產1月銷售均價為6206元/平方米,同比升4.2%。世茂房地產1月份合約銷售均價約1.23萬元/平方米,較去年平均售價大幅上漲約9%。
不過,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總監劉淵認為,雖然市場各方對後市預期一致良好,但是在目前限購限貸政策的影響下,房價繼續大幅上升的條件並不具備。
劉淵表示,主要城市新房存量的絕對值也依然處於高位。在未來政策環境穩中求進的背景下,樓市適度調整、整體平穩發展的可能性較大。
另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市場回暖速度加快,調控升級將不可避免,市場中期仍將面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