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是條蟲。」手頭沒有柏楊的著作,記不得到底是不是他講過此言,不過,這句話很流行,辛辣地批評了中國人的劣根性。到美國後,個體與群體方面的事情雖未看到,但是國人相輕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看到。
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因為最近又有中國人在「賓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郵件組」上面,「吐槽」中國餐館及其中國老闆,並對國人的秉性做些評論,呼應者眾。
賓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郵件組,在費城華人圈小有名氣,不少人來此之前就加入其列。它雖然打著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旗號,但並不侷限於賓大,費城的其他高校,比如天普大學、德雷塞爾大學,以及在費城工作學習的不少華人,都有參與或參與過其中。郵件組內容龐雜,處理二手物品、尋求幫助、探討民主、擴散教會信息、結伴出遊等等,應有盡有。一般而言,華人圈裡有點什麼稀罕事,甚至國內發生了什麼事情,基本都能在裡面找到影子。
近日,有個中國人在郵件組中,痛訴在費城一家著名中餐館跟朋友吃飯被欺的經歷。他們幾個人在水煮魚中吃到捲曲毛髮,告訴了服務員,結果店主衝過來狂吼:你為什麼不上菜的時候發現,為什麼不吃到一半發現,現在快吃完了才發現,說不定是你自己放進去的!然後,要他們證明不是我們自己放進去的。發郵件的人對中國人欺負中國人的做法氣氛而鬱悶。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發郵件訴說自己的這種遭遇了。我去年八月剛剛抵達費城不久,就有個中國人發郵件說自己在賓大附近一家規模較大的中餐館被欺。引得好幾個中國人以自身親歷,加以佐證,有人甚至呼籲大家都不要去那家中餐館。
我清楚地記得,兩封郵件中都有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瞭一點:「餐館服務員對待美國人的態度明顯優於對待中國人。」更有朋友搜尋了對於第一家餐館的所有評論,發郵件總結:「說這個飯店好的都是老美,說這個飯店或者飯菜質量問題或者服務態度問題的都是老中,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個飯店的服務對象是老美,所以說我們進錯了門。……奉勸各位消消氣,別傷了身體,不要抱怨這個飯店了,只能怨我們自己不識相。如果一定想去就提前化化裝,整容是必須的。中國人的悲哀!」
大概去年12月初,也有一件類似的事情,有人發郵件告訴大家,朋友的家人去費城某中國超市買東西,進門被絆倒之後撞得頭破,店員電話中國老闆,結果老闆問:「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當得知是中國人時,告訴店員不要管。
很明顯,要是美國人,這事麻煩大了。對此,不少人氣憤回信,讓發郵件的人請律師,起訴這家中國超市。
老是出現這種中國人輕視中國人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國人的權利意識差。上述三個事件中,郵件的主人沒有一個去投訴或者走法律程序的,都是發發牢騷而已。最有理由走法律程序的是那個摔破頭的人,後來還發郵件說,寫郵件的目的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給大家提個醒,朋友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也沒有摔壞腦袋,這事就算了。或許,經營者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敢於不理不睬以及區別對待,因為這樣做沒什麼不良後果。
此外,作為經營者的中國人自身素質也不夠,當然也是一個原因。在費城,去過美國超市和中國超市的人,立刻就能體會到其間的差別。中國超市裡的產品,沒有保質期的產品決不鮮見,甚至有的超市,結賬的單子上永遠列印模糊或者標識混雜,令你搞不清到底買了什麼東西。所以,一般在這裡居住時間較長的中國人,好多都不去中國超市買東西,對其產品的信任度不夠。
有些人將出現此事歸為個別,不認為跟國人的秉性有什麼關係。就像有很多人不承認中國人有自己特殊的劣根性,認為不同國家的人與人群,存有相同的特性。我承認,這種「不承認」有其道理,但是,人文與社會批判,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可以嚴格地找不到一隻白烏鴉。人文與社會的批判或研究中,總會有例外出現,甚至可能有好幾隻白烏鴉。所以,不同國家的人作為一個共同體,確有不同的特性,諸如德國人嚴謹、法國人浪漫這樣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有些中國人看不起中國人,看來也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