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何以在強敵環伺中生存?

作者:信力建 發表:2013-02-06 20: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世界政治版圖中,以色列是一個異類。其特異之處在於: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它存在於敵意濃烈的阿拉伯國家包圍之中,環繞以色列周圍的阿拉伯人有一個多億,因此也可以說它的敵人有一個多億,而它自身人口卻不過七百多萬。更讓人稱奇的是:就這麼一個強敵環伺的彈丸小國,在與鄰國的屢屢交手中,卻一次也沒有打敗過,我們不妨略加回顧。 

在1948年5月15日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在1956年10月29日爆發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1967年6月5日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埃及、約旦、敘利亞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1982年6月6日爆發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只用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半壁江山,斃傷巴解游擊隊3000餘人,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五次中東戰爭非但沒有使以色列滅亡卻使其國土面積得到了擴大,這其中除了有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外,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嗎?

在我們許多人心目中,在外敵環伺的情況下,國家的生存之道就是獨裁——甚至是軍事獨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國家的一切因素來抵禦外辱,維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然而,以色列的例子卻告訴我們:NO!以色列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中東生存,並且活的不錯,恰恰是因為它有一套包圍它的阿拉伯國家所沒有的民主制度。對此,色列立法會發言人也是以色列內閣成員之一的布羅格在接受《時代週刊》記者訪問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這一代面臨的問題是,猶太人能在沒有外部敵人環境下生存嗎?給我戰爭、給我大屠殺、給我災難,我就知道怎麼做。給我和平與寧靜,我就會失去方向。大屠殺的確是讓人討厭的恐懼,但我們能因此得到幾十年後的更好環境。」我們不妨就此來看個究竟。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國民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現代化、經濟發展最高的國家,屬於發達國家。擁有該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也相當突出。而所有這一切,可以說都來自它所採用的民主制度: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完善的多黨制的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從1948年建國至今,以色列已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31屆政府。它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在司法方面,以色列司法機構由最高法院、地區法院和基層法院三級組成,此外,還有管轄交通、勞工和青少年的專門法院和不同宗教派別的宗教法院。以色列並沒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的運作都是依據以色列國會頒布的法規進行,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

世人都知道,以色列是一個非常團結的國家,其國防制度,能在48小時內把全國的人民都變成戰士。而且,猶太僑民也非常愛國,猶太僑民在世界佔有的財富是最多的,一旦以色列發生戰事,他們把錢捐給自己的祖國,使以色列在短時間內就能買下很多先進武器。這裡面當然有歷史的原因,猶太人歷史上沒有自己的國家,現在國家建立了,猶太民族有了自己的祖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來到以色列,參加戰鬥,猶太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但更重要的卻是民主制度將猶太人緊緊團結在了一起,而且由於是民選政府,以色列的政府就必須聽從民意,無論是左翼、右翼執政,還是中間派上臺,都是選票決定。在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環境下,各種政策都可以被自由地辯論,所以多數選民形成的政策傾向(投票)自然最接近現實,迫使政府的對外政策朝向理性、務實;否則下次選舉就得下臺。所以,以色列的團結,不是專制下的統一思想統一步伐,而是在多黨自由發展競爭下的團結。以色列黨派眾多、小黨林立,時常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大體上可分為四大陣營:以工黨為首的中左溫和派、以利庫德集團為首的右翼強硬派和沙斯黨、我們的家園以色列等宗教黨派陣營還有以前進黨為主的以中間路線為路線的黨派。這些黨派代表各自利益集團,公平競爭,贏得選民支持,從而使國民的團結是一種經過自己選擇後認同的團結,而不是專制國家那種在強力壓制下的表面「團結」。也正由於以色列是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所以成為中東最自由、最富有的國家。雖然土地之少(不到二萬平方公里)在全球只佔第151位,但生產總值卻排世界第44位;人均收入二萬六美元(2006年),排世界第28名。

反觀阿拉伯國家,在民主建設方面,乏善可陳。我們看到,在阿拉伯聯盟22個成員國中,阿拉伯國家政治體制各異。現有7個君主制國家,其中沙特和阿曼實行君主專制,約旦、科威特、巴林、卡達和摩洛哥實行君主立憲制。其餘15個阿拉伯國家實行共和制,均為總統制,其中多數國家建立了領導社會政治生活的政黨和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如埃及、敘利亞、葉門等;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制;伊拉克、阿聯酋實行聯邦制,但這其中沒有一個單獨的國家是穩定和成熟的民主國家。2006年,巴勒斯坦舉行了公正的選舉,但是當選者哈馬斯伊斯蘭主義者未被允許當政。還有一些國家如摩洛哥和科威特擁有多黨體系,但是君主仍然獨攬大權。雖然在一些國家他們被共和黨人取代,新王朝如現在的敘利亞和未來的利比亞仍然很有影響力,甚至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擁有更好的選舉自由記錄。

至於巴以之間的領土爭端,從歷史上看,現今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祖先,都曾居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公元前7世紀前後,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後,逐步進入巴勒斯坦舊地,此後漸漸演化成如今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猶太人民族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在近代歷史上,猶太民族在世界各地飽受流離顛沛之苦。直至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在世界各地興起,大批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前往巴勒斯坦。歷史上,不同時期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曾祖居於巴勒斯坦,曾經是猶太人祖居地,而後又成了阿拉伯人生生不息之地,新舊之間是有矛盾,卻很難說是以色列人佔領了阿拉伯土地。另外,正如《哈馬斯和亨廷頓的文明衝突》一文指出的那樣:早在幾年前,以色列軍隊就撤出了加沙地帶,把巴勒斯坦交給阿拉法特的巴解來管理。但哈馬斯們卻把加沙等地,變成了恐怖襲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在西岸地區花巨資修筑了681公里的圍牆,防止哈馬斯越境襲擊,但哈馬斯卻在圍牆底下挖地道,還是進入以色列濫殺無辜,這才是巴以之間衝突不斷的關鍵。

我們因此可以斷言:以色列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中東站穩腳跟且一枝獨秀,完全是因為民主戰勝了專制!



来源:新浪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