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截圖)
塞利格曼博士是美國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當心理學家都在研究如何治療病態心理時,他率先提出「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積極提倡應該在平日養成正向的心理態度。我很喜歡他寫的一本書《真實的快樂》,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獲得生命快樂的感覺,我曾經送給工作夥伴們一人一本。
塞利格曼博士在書中提出「flow」這個概念,中文版翻譯為「福樂」,表示你很愛做某件事情,強烈地想要一直做下去,愈做會愈快樂,永遠不想停止。
到底哪些事情是「福樂」呢?吃東西、看電視、打電玩算嗎?
塞利格曼博士指出,做「福樂」的事情有挑戰性,需要技術,做的時候需要很專心,有明確達到的目標,還會有立即的回饋。它可以吸引你深深投入其中,做這些事情是你可以充分掌控的,而且當你專注在做這件事,時間好像停止了。
如果只是暫時的新鮮感,一下子的刺激好玩,那並不是「福樂」。比方說,你喜歡吃蛋糕,吃第一塊覺得是人間美味,吃第二塊的時候,剛開始的好滋味感受會下降,到了第三塊、第四塊,愈吃愈膩,說不定有一段時間都不想再吃了。
但是我知道有一位「蛋糕達人」,他喜歡吃蛋糕,喜歡到四處找好吃的蛋糕,研究怎麼做好吃的蛋糕,瞭解蛋糕好吃的秘訣,後來變成一個非常懂蛋糕的人,而且花很多時間把這些心得寫在部落格上,分享給別人。雖然這只是他的業餘興趣,沒有實質收入,還要花掉不少金錢和時間,他卻是愈做愈快樂。對他來說,研究蛋糕這件事就是他的「福樂」;用我的話來說,他對蛋糕的喜愛激發出熱忱,讓他樂在其中。
我的二兒子黑立國在美國當醫生,他對服務別人有熱忱,這動力大過要當醫生賺大錢。他在醫學院唸書的時候,曾經去動盪不安的非洲盧安達協助難民營的醫療隊。還有一次,他志願去尼泊爾做醫療服務,結果碰到毛軍叛亂,他們一行人滯留在村子裡,差點出不來。
他跟我們描述當時醫療志工的狀況多危急,我和太太聽了都捏一把冷汗。不過,黑立國願意做這些事情,我們並不意外,也全力支持他,因為他有很大的熱忱服務病人,即使要冒著危險,他也願意去。
他當實習醫生的時候,經常要熬夜三十六個小時待命,而且薪水很低。實習結束以後,他選擇當家庭醫師,留在小區醫院照顧比較多的人。我想,他不會成為專治疑難雜症的「名醫」,但是,他很可能會成為陪伴許多家庭成長的「良醫」。
我曾經去醫院找他,看到候診間寫著「病人是我們的客人」,這句話正好反映出黑立國對於當醫生這份工作的熱忱,他是真正關心病人、照顧病人、讓病人感覺受到重視。
我也曾經在美國開刀。當時一個人躺在病床上,已經上了麻藥,要推進開刀房,說實話,我又緊張又害怕。幫我推病床的是一位墨西哥裔的護理助手,他一邊和我說話,安定我的情緒,一邊幫我蓋上一床加溫過的毛毯。我看他興致很好又有耐性,就問他:「你今天剛來上班嗎?」他說:「才不呢,我值大夜班,到現在都還沒有休息。」照理說他應該很累了,卻看不出他有半點不耐煩。
我曾經在演講時分享過這個例子,有熱忱的工作者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你想想,醫院助手的工作非常繁重,還會看到許多生病、受傷、死亡等等不愉快的事情,又有被病菌感染的風險,如果沒有熱忱,哪有辦法保持和顏悅色呢?
其實,不只是醫療的從業人員,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熱忱,你做得高興,別人也會被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