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已進入真正的低齡化留學時代,過去我們把十七、十八歲赴美讀本科的高中生定義為小留學生,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十三歲至十六歲的未成年人選擇赴美讀初中、高中,甚至有家長打算讓孩子赴美讀小學。
中國小留學生赴美讀私立中學始於1872年,留學之父容閎經清政府同意選派了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到美國讀中學,而一百三十多年以後的2005年,中國大陸持有F-1簽證赴美讀私立中學的人數卻只有65人,但到了2010年竟翻了100倍達到6725人。雖然當下中國家長越來越關注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但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適合在這麼小的年齡走出國門讀初中、高中。就赴美讀中學這樣一個低齡留學方案,中國家長仍存在四大誤區:
誤區一:應試型英語學習策略為主導,忽視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提升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考好TOEFL和SSAT就可以讓孩子申請到頂尖中學,孩子就可以輕鬆地應對美國中學的學習。到新東方學習英語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尋求一些應試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通過其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提升英語實際運用能力。良好的英語水平和運用能力是赴美讀中學的首要前提。
2012年6月30日,SLEP考試將全面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ETS新推出的TOEFLJUNIOR(初中版託福),這項考試的發展趨勢不再僅僅是一項應試型測試,而是評估英語為非母語國家的青少年聽、說、讀、寫能力的一項綜合測評。中國學生可以能通過參加TOEFLJUNIOR,清晰地瞭解到自己的聽、說、讀、寫水平相當於美國中學幾年級學生的水平,並且知曉自己可以閱讀哪類英文書籍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資料。
美國中學的申請是區別於本科和研究生申請的。美國排名前二十的大學才有面試,但是98%的美國私立中學都有面試環節,過去私立中學面試大都是電話面試,現在則以視頻面試、校友面試等為主。儘管申請者獲得了TOEFL和SSAT高分,但並不意味著其就有能力獲得美國中學的錄取。
在申請過程中,申請者除了向學校提供優異的語言成績和在校成績,還要在面試環節中用良好的英語展現自我的特色和優勢,面試官會從申請者的興趣、愛好、活動、素質、性格、知識面、家庭環境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察。很多學生平時用中文可以侃侃而談、滔滔不絕,談老子,談天文、談地理、談天下大事,但是變成用英文表達的時候卻只能講三四句話。
在申請階段,學生用的主要是聽、說能力,而在美國讀書階段學生遇到的難處主要是閱讀和寫作。不論學生的TOEFL和SSAT分數有多高,在全英文的環境裡上課,在不同文化的國度裡交朋友肯定都有一個適應週期。中國高中畢業生的詞彙量大約在5000左右,但是想要聽懂美國中學百分之八十的課程,詞彙量至少在8000以上。美國的教學形式與中國完全不同,學生主要以自我閱讀、自我分析、自我歸納、完成報告(REPORT)為主。這對於中國學生來講是一個巨大挑戰,美國學生一星期可以讀完的書,中國學生可能要花上兩到三個星期,並且要完成1000字以上的報告。可想而知,赴美讀中學的學生在英語的需求上絕不僅僅是一個TOEFL和SSAT高分,而是如何提升英語的日常運用能力。
誤區二:用SAT評定學校教學質量,注重排名
在諮詢中,中國家長首先關注的就是排名,其次就是關注學校的SAT平均分。事實上,美國並沒有對寄宿中學的官方排名。如果我們問美國中學錄取主任,美國某一所中學的排名是多少,他們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的。現在中國家長看到的很多排名榜是中國大陸學者或者是香港、臺灣學者按照SAT分數、AP課程數量、師生比例等編排的排名榜單。或許美國大學的排名對於中國學生的選校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美國中學階段的教育講究的是個性化和差異性,排名靠前的學校是好學校,但不一定是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
在走訪美國私立中學時,一個最深的體會就是每所校園都獨具特色,其教學理念、校園氛圍等都大不相同。有一些學校注重體育,有一些學校注重藝術,有一些注重理工科等,找準了適合孩子的學校才是硬道理。中國家長應更多地從課程設置、校園活動等分析其特色是否與孩子的發展方向相吻合。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天文學,但是學校裡不開設這門課,即便學校排名再高也不是適合的學校。如果孩子在中國練習了多年的花樣游泳,不應因為追求一所排名高的學校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就與美國中學「擴展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的教育理念相違背。
此外,在選校時很多家長用SAT分數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確。美國沒有SAT培訓,所有本土高中生都是「裸考」狀態,普遍分數自然不如中國學生高。在中國,如果一個學生的SAT分數在1800分左右,這樣的成績幾乎申請不到前50的美國大學,但是在美國,如果一所中學的平均SAT分數在1800分以上,則說明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已經非常高,且申請難度較大。但是中國家長誤認為平均分低於1800分的學校都是差校,這是不對的。我們以一所美國走讀中學HammondSchool為舉例,這是南卡最優秀的走讀中學之一,全校一千多人,但只有兩名中國學生。2010年全校SAT平均分是1795分,但是全校前三分之一的學生SAT平均分是2090。全校7%的畢業生成績是A+,GPA是4.0/4.0,有21%的學生GPA是3.7-3.9,全校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進入前50的大學。從這一組據我們不難看出,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是極高的。試想一下,如果您的孩子入讀這樣的美國中學,並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保持GPA>3.8,SAT分數>2000分,則意味著半隻腳已經踏進了美國前30的大學。
誤區三:唯名校論
中國家長在選校時往往會關注美國中學畢業生的去向,這是一個值得中國家長關注的點,但是有些家長偏執地認為沒有進入哈佛、耶魯的學生不是好學校,這個觀念是不對的。美國中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質和社會生存能力等綜合素質,並不以培養學生進入名校為榮。如果我們要從美國中學網站中畢業生去向的頁面裡找到入讀哈佛、耶魯的記錄,可能你要花上兩分鐘瀏覽整個頁面才會找到。但在中國,如果畢業生進入北大、清華,學校一定會把錄取結果放在最顯赫的位置昭告天下其優質的教育成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因為中國以學生進入北大、清華作為標桿衡量學校的教育質量,而美國則把教育的成功定義為一個學生在中學裡讀書是否快樂、是否有成長、是否積蓄力量、厚積簿發。
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前50的中學,就是成功麼?我們從以下A、B兩個同學對比來看,中國家長看到A同學的案例之後肯定認為這個學生是最成功的,但是從我的工作經驗來看,我認為B同學才是真的成功。
A同學是從北京某重點中學初三畢業後赴美入讀美國TOP10寄宿中學,A同學的TOEFL分數是109分,SSAT百分比是90%,這個成績在2007年時已經是非常優秀。A同學採取了一如既往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課、挑燈夜讀,憑藉一份執著和努力,A同學在9、10年級是全A的成績。10年級下半學期,A同學母親飛到了美國,向所有的授課老師瞭解兒子的在校表現,初期母親還覺得非常驕傲,認為兒子在脫離自己管控的情況下還能自覺學習是非常難得的。但是她回國後想一想老師的評價,除了學習用功(workhard)以外再沒有其他讚美。A同學的學習壓力非常大,每天晚上都學到凌晨一點半,他的母親覺得自己的孩子進入了一個怪圈,甚至還不如在中國時有時間關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大學的選擇上,她不再替兒子做抉擇,也不再迫使孩子一定要申請前十的美國大學。她意識到孩子在學校讀書,除了成績,還需要有朋友、有活動、有這個年紀應有的快樂和興趣。而面對頂尖中學巨大的學習壓力,很多孩子只能專注於學習,忽略自己其他方面的愛好和潛能。
B同學入讀的福吉尼亞州的一所寄宿中學,算不上是美國的一流中學,但是在那裡她卻收穫了一份難得的自信、快樂和認可。她在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讀高一的時候是個乖巧的學生,但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她覺得老師對她的關注度和喜歡程度並不高,自信心上受到打擊,於是她決定到美國去讀書。她到VES讀書以後非常開心,全校都沒有一個中國大陸學生,人以少為貴,她在學校裡受關注的程度非常高,同時她也憑藉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歡。人到了一個自信的平臺會越發自信,學習的激情、活動的熱情也會越發好。在VES她得到更多的快樂與自信,她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考入了美國前30大學,並且用英文在美國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書。雖然她的大學錄取結果遠不及A同學,但留學生活過得卻是非常精彩,相信這段經歷帶給她的不是一紙文憑,而是一種閱歷、一份體會、一種變革。
誤區四:非東西海岸不去,寄宿中學一定好於走讀中學
留學就像高考一樣,也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中國學生大都願意以東北部和加州為主。一聽到學校是在五大湖區,或是中西部,亦或是南部,中國家長和學生就會排斥。美國內陸版圖上有五十個州,每一個州都有非常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在選校時無法選擇全美最頂尖的中學,則不防考慮一下選擇某一個州的一流中學,並不一定非要躋身於麻省、紐約、加州等熱門地區入讀一所教學水平一般的學校。在波士頓讀中學並不意味著就進入了哈佛,在加州讀中學也不一定就可以進入斯坦福。美國大學的錄取是有一定配比的,海外國際學生、境內國際學生、州外學生和州內學生都有不同的錄取比例,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學生都有權利和機會申請美國大學。只不過,在目標大學所在的州讀中學,被錄取的概率會相對大一點。但是,熱門地區除了優質的中學資源,人們更應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學生量大和申請難度高兩大現實問題。像在加州,一些中學的國際學生比例已經高達45%,很多學校的中國學生量已經達到50人。而加州中國學生數量少的頂尖中學每年則只錄取5-8人。
過去幾年,在美國寄宿中學裡的亞洲學生主要以韓國和日本孩子為主,而從2010年開始,中國學生量已經超過了韓國達到第一位。一所紐約的寄宿中學,全校109名學生,39人是中國學生,36人是韓國學生,美國學生僅有31人。雖然其在紐約,但這樣的中學並不是理想之選。恰恰相反,由於美國走讀中學是從近兩年才剛剛開始關注中國市場,其在校的中國學生特別少,有些學校國際學生比例僅為3%-5%,中國學生僅有0-5人。因寄宿形式的差異,美國走讀中學的純英文環境要好於寄宿中學。下午放學後,學生就要回寄宿家庭生活,而美國寄宿家庭絕大部分都是美國本土家庭,學生必須逼迫自己講英文才可以與寄宿家庭有良好的交流,並保持和睦的關係。而寄宿中學裡的學生,在食堂裡、在宿舍裡,只要有機會見到中國學生,一定是在講中文。在孩子性格相對開朗、外向,理解力和包容心較好,自我生活能力和自我處理問題能力較強的情況下,中國家長可以嘗試考慮在走讀中學裡選擇一些高層次的學校申請,這也算得上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