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沒有盈利和可持續做預期保證,十堰造新城必然很危險。由此,也可以提醒眾多不具備大發展條件的地方政府,保持一定的冷靜。其實,在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下,中國的新一輪城鎮化需要更多有特色、有生態的中小城市,十堰不造新城也可以實現「美麗十堰」的夢想。
最近有媒體稱,地處湖北山區的十堰市 「向山要地」15萬畝(相當於100平方公里),其準備用於建造東部新城以及西部新城的成本,將超過千億元規模。
從十堰自身角度來說,這種巨資造新城的計畫,無疑是想保住或者強化十堰在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因為在十堰周邊的鄂豫陝渝毗鄰地區的商洛、安康、神農架、巫溪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缺乏區域中心城市。從區域競爭此消彼長的規律下,十堰需要匯聚更多資源來凸顯其中心城市的號召力,而土地資源自然是其中核心要素之一。
毫無疑問,在當前中國的經濟制度中,一個地方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實施有利於自身利益的發展戰略,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城市要擴張,還必須從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來實施。尤其要尊重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市場成為配置資源主導力量的規律。
何為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市場成為配置資源主導力量的規律?那就是城鎮化過程中眾多要素的流動,必須要由市場的力量來主導。最近這一輪城鎮化,很多要素都會進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尤其是特大城市群。如北京、上海為了限制更多外來人口湧入,設置了很多障礙,但依舊擋不住外地人口的持續流入,因為人往高處走是最基本的規律,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選擇一樣。這些城市群之所以能夠成為「高處」,就是因為其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多更強的產業在積聚,集中了更優更精的人才。歐美國家,乃至日本,其幾個主要城市和城市群基本承載了其一個國家主要的人口和GDP,也是這種城市群「高處效應」基本規律的體現。
那麼,從這個邏輯來看,即使十堰想通過造新城來擴大其城市人口、產業的聚焦能力,但還是擋不住其周邊10萬平方公里的人口和產業向更大的城市群來轉移,遠的可能走向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城市群,近的可能走向武漢都市圈甚至中三角地區,成渝經濟帶、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事實上,當年二汽將汽車產業從十堰搬遷到武漢、廣州等地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汽車產業只可能在特大城市落地才能靠近消費腹地,從而減少成本,保持更好的盈利。當年十堰是三線建設造的城,那個時候主導因素是政治,而現在主導因素是市場的時候,其絕大部分汽車產業走向特大城市是一種必然。
當我們意識到市場配置資源將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主導力量時,那麼就可以對十堰這種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力量來推動的造新城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這種城市規模和區位大造新城,將極難有可持續性。
這種不可持續性還表現在政府因素,因為從國家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南水北調水源地的要求,都不太會支持十堰成為一個大工業、製造業之地。所以從市場和政府兩個角度來看,沒有大產業支撐的十堰,付出昂貴的造城成本,就很難通過地方政府設想的通過房地產、土地財政、高地價等方式來實現巨額投資的回收或者盈利。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喬丹、博爾特,同樣也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成為北京、上海和武漢。當沒有盈利和可持續做預期保證,十堰造新城必然很危險。由此,也可以提醒眾多不具備大發展條件的地方政府,保持一定的冷靜。其實,在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下,中國的新一輪城鎮化需要更多有特色、有生態的中小城市,十堰不造新城也可以實現「美麗十堰」的夢想。
當然,這就需要國家層面更有力的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