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族人保存下來的董儲的畫像(網路圖片)
近日,墊江太平鎮松花村董家族的村民在遷自家祖墳時,竟意外發現墓主是清代的知府董儲。該古墓的棺材和屍骨基本保存完好,知府官服圖案清晰可見。古墓埋葬了知府和他的妻子,除了一個石硯,沒有其他的陪葬品。
遷祖墳時發現清代官員古墓
「真的沒想到,這個古墓就是董儲的墓。我們曉得他這個人,是一個知府,但沒想到還能找到他墓。」墊江太平鎮松花村董啟洪說,他母親去世前就給他說過,他們董家在清代出了一個翰林,是三品官。由於年代已久,墓碑被人拿去砌了豬圈,翰林的墓也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其母生前還專門指出了翰林埋葬的位置。今年,這個清代古墓的位置被納入了城市規劃的範圍內,董家族人準備將這個古墓搬遷。因泥土較深,董啟洪喊來挖掘機挖開泥土,泥土下是一個白色的大土包,是糯米和石子混合砌成的,非常堅硬。董家人拿著電鑽才將大土包鑽開,鑽開後發現了兩口棺材。棺材保存完好,沒有被腐蝕。
董啟洪說,棺材內的屍骨保存完好,其中一個棺材是男性,穿著清代時的官服,官服的刺繡圖案清晰可見。官帽被腐蝕掉了,但還剩下兩顆珠子。該棺材內除了屍骨和服飾外,頭部還有一個紅木盒裝的石硯。另外一個棺材應該是一個女性,腐蝕相對較嚴重。
文管所確定墓主為清代知府
墊江縣文管所工作人員王澤建告訴記者,文管所的工作人員也專門趕到現場進行了查看,棺長220厘米,寬57厘米(大),寬50厘米(小),厚16厘米。棺材蓋有印記。文管所工作人員猜測,這印記應該是棺材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商標。棺材內部確實如董啟洪所說,屍骨和官服保存完好,官服的圖案很清晰。董家族的人當時提供了一張保存下來的董儲的畫像。通過屍骨頭顱和畫像的比較以及官服圖案,文管所確定這個古墓就是清代知府董儲,另外一個棺材是他妻子的。
「董儲還是當時比較出名的人物,《墊江縣誌》對他有完整的介紹。」王澤建說,董儲是太平鄉人,也就是現在的太平鎮。他年輕時寫文章很厲害,乾隆三九年中科舉。之後,他被調到廣安興縣當知縣,乾隆五十七年,升為東蘭知州,嘉慶八年升為梧州知府。在職期間,他組織百姓生產自救,讓當地的災民度過了飢荒。他七十歲告老還鄉,九十歲去世。
「我之前就聽說過董儲這個人,是一個官,從董家族譜上看,董儲是12代,我是18代。」董啟洪說,知府在當時官很大了。那時,有錢人家陪葬都會有一些金銀首飾,而他的陪葬品只有一個石硯,由此可見他的清廉。目前,董啟洪已經將古墓搬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安葬。
来源:神秘的地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