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今年(按:2011年)是那場我們當年還是年少學生就參與捐獻、一代人永遠不會忘記的特大地震的35週年。有意去書市上看剛出來的或重印發行的紀唸書籍,讀了幾本,都不及一小本畫冊給我教益深刻。那是河北的朋友在7月初給我寄來的一本舊的小畫冊《抗震縮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6年秋出版,內容是描寫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動人場面」。
這本小冊子一共53頁,有53個畫面。在最重要的第1頁和第2頁,分別是黨中央發來慰問信和中央領導前來慰問。在第1頁的畫面中,人民群眾圍繞著偉大領袖的畫像,表情幸福無比,畫面歡欣鼓舞,看不到任何悲傷、哀痛;第二頁的畫面中,華國鋒主席前來慰問,圍繞在華主席身邊的是礦工(礦工是唐山大地震中傷亡最慘重的群體),大部分是男礦工,也有少數女礦工,臉上都帶著燦爛的笑容,也看不到任何壓抑、沉痛。
在第5頁,醫療隊趕到了災區。但是畫面讓人感覺很納悶———一個傷員也看不到。既然沒有傷員,醫療隊跑來做什麼?
再翻下去,後面的幾頁都有大標語。第7頁是一條通往災區的大路,路上看不到倒塌的房子和樹木,但掛著大大的標語:「你震你的,我干我的,你大震,我大干。」接下來還有標語:「人還在,地還在,震倒房子重新蓋,受災照樣學大寨。」標語中不難看出,當地正在熱烈慶祝地震,其中邏輯也不難解讀:如果沒有地震,當地人的精氣神、幹勁還顯示不出來。
一頁一頁地翻下去,每一頁都反映了唐山的某一個產業、部門或系統在大地震之後的狀態,比如農業、交通、鐵路、橋樑、電車、工廠,等等。但同樣令人納悶的是,整個畫面,看不到任何產業受到任何損害。
其中一頁的標題是「保證郵路不中斷」。畫面上,郵局旁邊的路燈、郵箱、自行車、工作棚都完好無損,往來的寄發信件的市民,步履平穩、表情平靜,一切都如常。既然在大地震中,什麼都沒有受損,郵路怎麼會中斷呢?
第44頁的標題為「抗震小學第一課」,講課的是一位年輕女教師,下面的小學生「一個也沒有少」,安穩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右邊的小標題寫著:「七級地震震不垮」。唐山大地震是八級,而非七級,這是後來才公布的。而八級變七級,是對地震的特殊情況進行的特殊處理,因為一旦達到八級,就很難拒絕國際救援隊進入。這個數字遊戲,我倒是不納悶了。我以前曾在工廠幹活,按照當時的規定,廠房室溫超過40℃,就必須停工讓工人休息。廠房的溫度計就掛在我們腦袋上方,我們看到過溫度跳到40℃,有時到了42℃、43℃,最高達過過45℃,而且不是一小會,而是中午11點一直持續到下午三四點,不是一天,而是連續幾天。但是工廠的廣播公布的溫度,從來沒有達到過40℃,都在38℃、39℃間徘徊。「報的溫度不超過40℃」與「地震八級變七級」實際上是同一回事,今天看到的許多上不去的數字,也別以為是人們昨天拍腦袋想出來的,這是傳統的、延續的。我們要相信中國人尤其是權勢階層的智慧。在今天,不要以為有了現代設備,管理品質就一定提高,即使是數字化管理,他們也有辦法讓數字為他們服務,而不是為老百姓服務。
這本小冊子最大的價值,還不在於裡面有什麼,而在於沒有什麼。一開始我從頭翻到尾,翻來翻去,總覺得有一點不妥,卻說不出來。後來突然發現,沒有災民。是的,從頭到尾,一個災民也沒有看到。
為什麼我對唐山大地震的災民如此關注?因為我有一個初中同學,他比我大幾歲,後來去當兵了。在當時,當兵就跟今天出國讀金融一樣,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出路。我們當然都很羨慕。後來,我們好不容易通過各種途徑從農村到了縣城時,他已經進入江蘇徐州的專科學校學習交通專業。唐山大地震那年,他們整個班正在唐山學習。地震之後,家鄉開始號召捐血。不久後消息傳回來,說他們一個班30多個人,死了一大半,他是其中之一,我們才知道唐山大地震死了不少人,當時甚為震驚,這件事就烙在了記憶中。
地震背後,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和家庭,這種傷害是直接的、赤裸裸的。但在小冊子的畫面上,看不到任何人的眼淚和悲傷。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香港曾舉辦一個學術研討會。會上,《唐山大地震》一書的作者錢鋼問在座的學者:「你們任何人看過任何一幅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災民的照片嗎?」在場的七八個人,大多來自大陸不同省份,大家努力回想,最後都搖搖頭。對這個奇怪的「不存在」,大家唯一能給出的解釋是,「當時太窮,相機並不普及,很難留下影像。」錢鋼說「不是」,一些救援人員、志願者也攜帶器材前往。但當時有規定,進入災區禁止拍攝受害者。這條規定得到最嚴格的執行。為什麼呢?因為災民的照片流傳出去,會影響社會主義優越性,給國內外的階級敵人利用。
唐山大地震,是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上最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大地震之一。20多萬人在災難中失去了生命,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個人最後的容貌。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報刊上、文件上看到「以人為本」,但要把這四個字落實到制度的每一個環節,要推進一分一寸,都萬分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