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近期走出一波強勁的升勢,盤中多次觸及日間可交易區間的下限。與今年年中人民幣的強烈貶值預期相比,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導致這一變化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年中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與當時對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擔憂密切相關。而最近一兩個月的各項經濟數據整體向好,顯示中國經濟正由底部穩步回升。而另一方面,在美聯儲9月如期推出QE3後,外匯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受到重挫。這使得美元走弱,人民幣對美元貶值預期大大減弱。
其次,外貿順差在下半年穩定上升。三季度平均月度貿易順差為265億美元,十月份進一步上升到320億美元。隨著美元走弱和人民幣貶值預期降低,出口企業結匯速度明顯加快。受此影響,外管局公布的9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顯示順差63億美元,一改二季度以來結售匯數據逆差或小幅順差的頹勢。
與此相關,則是私人部門增持外匯資產在三季度明顯放緩。今年上半年,歐債危機深化引發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短缺,美元指數一度走強。出於防範美元升值的需要,部分持有大量美元負債的企業被迫從市場上大筆買入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整個銀行體系的外匯存款(其中絕大部分是美元)從1月末的2898億美元快速上升到8月末的4151億美元。但自三季度以來,這一趨勢明顯減緩。尤其9月的外匯存款數據竟然較8月下降12億美元,這與市場對美元走勢預期的扭轉相一致。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人民幣進一步走強的空間相對有限,人民幣對美元重回單邊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和主要發達經濟體去槓桿化的背景下,外需不振的影響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出口增長和外貿順差均面臨較大壓力,中國央行沒有理由支持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
其次,國內通脹壓力已經大幅緩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穩定,通過人民幣匯率走強來減緩輸入性通脹壓力的理由並不充分。
此外,國際匯率市場走勢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的財政懸崖問題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波折都有可能觸發匯率市場風險情緒轉向,並影響美元兌主要貨幣的走勢。
因此,人民幣在未來一兩個季度可能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從市場參與者的預期來看,目前境外一年期無本金交割人民幣對美元遠期(NDF)的價格仍較中間價升水495點子,隱含年化0.8%的貶值預期。根據外管局公布的遠期結售匯數據,9月份企業通過遠期合約淨買入66億美金,延續了從二季度以來在遠期合約上看多美元的趨勢,也從側面證明人民幣升值難以持續。
此外,在近期人民幣走強背後,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央行減少了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具體表現為央行從外匯市場買入的外匯規模遠遠小於商業銀行從企業和居民買入的數量。商業銀行的購匯可根據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數據大致推算,央行買入的外匯規模主要由其資產負債表中外匯資產項目的變動反映。9月末的數據顯示,金融機構的外匯佔款高達1307億元,但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外匯資產僅增加20.4億元。央行在買入外匯資產進行市場干預上的消極態度,實際上加重了外匯市場美元拋盤帶來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強。
央行的這一舉動有可能出於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讓即期匯率更好地反應市場的供求情況,為下一步匯率體系改革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權衡。在美國大選和中國換屆前夕,維持相對較強的人民幣匯率和減少外匯市場干預無疑對緩解來自美歐等發達國家的政治壓力,避免頻繁貿易摩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目前人民幣即期匯率已頻繁觸及日間可交易區間的下限,「漲停」效應帶來的一個較為嚴重的後果是降低了市場的流動性,削弱了市場最基本的的定價功能。從央行的角度來說,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當前市場的頻繁漲停:一是再次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日間交易區間,例如從1% 到2%;二是央行順應市場的短期趨勢調整中間價,或同時加大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力度,增加購入美元的數量。
我們認為,由於今年四月央行剛把人民幣對美元的日間交易區間從0.5%擴大到1%,在短期內再次擴大該交易區間的可能性不大。同時,QE3後美元走勢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央行選擇第一種方式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央行選擇第二種方式的可能性更大,即適當下調人民幣的中間價,釋放即期匯率向下調整的動能,同時加大購匯力度,恢復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