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主權糾紛同時日本右翼民族主義情緒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週三(28日)刊登美國著名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日本民族主義是發出軟弱信號」。
「日本將在12月16日舉行選舉,如果民意調查準確的話,現任首相野田佳彥將被反對黨領導人、前首相安倍晉三取代。如此,安倍將成為日本過去6年來的第7任首相。」
文章認為,日本的公眾意見也正再向右轉和民族主義情緒更加強烈。安倍不僅最近參拜了靖國神社,而且比他更右的一些政界人士還組成了新黨,並推出自身的民族主義立場。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還表示,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
作者說,這些都引起了北京方面的不安,他同時也對中國官員就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崛起表示關注的態度感到震驚。「他們指責日本政府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劃分世界格局重要部分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
作者認為,應該對中國的危言聳聽保持警惕。「中國一名部長前些年告訴我說,不要忘記1930年代,但是今天的日本與當年軍方主導的社會已經大不相同。雖然有些政治人物說要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允許日本有權行使自衛權力,但是軍方還是被文人政府牢牢控制著。」
文章說,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日本在國際事務中變得更加強大,而是可能變得更加軟弱和內向。「問題是日本是否願意繼續成為一個大國,還是滿足於降格成二流國家的地位。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面臨的問題包括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200%,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等。」
「如果這意謂著日本轉而關注內部問題,成為被動的民粹主義者主導的民族主義國家而不再在世界舞臺發揮積極作用,日本以及世界都將蒙受損失。日本現在是聯合國和其他多邊國際機構第二大讚助國、是海外發展項目的重要資金提供國家,這個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的消費份額是中國的兩倍。」
作者說,日本政治在過去20年顯示低增長,這已經引起了財政問題和年青人中間的狹隘態度。自2000年以來,美國大學的日本本科學生入學率下跌超過50%。日本的政治體制雖然民主但並非穩定。
「許多年青一代的日本領導人也希望改變這種格局。一些日本國會中的年青議員說,希望政治上向右轉能在政治黨派間達成一種調整,最後促使首相的任期更長久,政府更有效。」
「如果溫和的民族主義得以控制產生政治上的改革,而選舉又能促成這種調整,這樣的結果將是日本的福音。不過,眼下的危險是,民族主義情緒所引發的民粹主義立場,雖然在日本國內贏得選票,但是卻讓鄰國產生敵對情緒。」
《金融時報》刊登的這一文章認為,實際上中國也在面臨民族主義抬頭的問題,中共不是依托選舉來獲得執政合法性,而是依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民族主義情緒相結合。
文章最後警告說,中國和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將互相為對方提供食糧,而且創造出的氣氛很難再維持這一地區乃至世界都曾受益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