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號陶唐氏,中華上古五帝之一,他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史記》中稱讚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他觀測天文,欽定曆法;博納眾諫,任人唯賢;推行德教,以至德化導,天下太平之至。民心既和,感應自懋,天降祥瑞不計其數,如:蓂草生庭,麒麟游郊,鳳凰來儀,景星出現。可是帝堯仍然謙讓不居,多次尋訪賢人以讓天下。
一日,帝堯對四岳(四方諸侯之長)說道:「朕在位七十載了,深恐再貽誤蒼生,汝等自問哪個能勝這個大任的,就來接繼我吧。這是以天下為公之意,並無絲毫私意存乎其間。不必客氣。」群臣面面相覷,說道:「臣等實在沒有這個德行,可以擔任這個大位。」帝堯道:「那麼汝等之外,只要他的才德可以治平天下,不拘資格,都可以保舉,待朕裁察。」四岳不約而同的說道:「有一個未結婚的平民叫虞舜,是個瞽者的兒子。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像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大臣羲仲又介紹了舜的情況:「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有人也效仿他來到歷山耕種,舜就把自己耕過的土地讓給別人,自己再開墾荒地。到歷山來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知道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舜漁於雷澤,那裡的人都知道把經營好了的漁場讓給他人;舜在河濱制陶,帶動那裡制陶的工匠精心製作,再也沒有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帝堯聽了非常高興,但這時也有人說:「只恐舜才不勝德。」帝堯道:「待我來考察他。」
帝堯回去與妻子商量讓自己的九個兒子去事奉舜,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舜。其妻道:「天子之子,雖說亦是個平民百姓,但是要叫他到畎畝之中去事奉一個農夫,似乎有點難堪吧,不知他們是否肯去呢?」帝堯笑道:「這是勢利之見了。人的貴賤在品格、德行,不在職業。古人說的好:‘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卿大夫,此人爵也。’人爵之尊,哪裡敵得過天爵之尊!朕為天子,到處奔走,無論遇到什麼人,只要他道德高尚、學問深邃,朕就拜他為師。事奉農夫,有什麼難堪不難堪呢?朕不但要九個孩兒去,並且叫百官都同去,這一層汝且放心。」
瞽叟一看舜如此之顯榮,有百官事他,有帝的九子奉他,帝的女兒嫁給了他,天子又賜予他絺衣(細葛布衣)和五弦琴,又賞賜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當初幾次三番逐他出去,原希望他凍餓以斃的,不料現在反倒富貴了。舜的繼母心裏又是妒忌,又是惱怒。像還想霸佔這些財物。他們三人又想害舜。一次,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舜爬上去後,像卻偷偷撤走梯子,瞽叟開始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倉頂跳下,才倖免於難。又一次,瞽叟又讓舜浚井,舜下到井裡後,瞽叟和像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舜並沒有計較他們,對他們一如既往。舜的寬宏氣度感化了家人,使其皆改惡從善。後來,舜的事跡被列為儒家「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
帝堯派舜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人們都非常願意聽從;又命舜總理百官之事,舜舉賢任能,因材器使,數月之內,無一廢事;適值諸侯朝覲之年,帝堯命舜招待四方賓客,舜態度嚴謹和睦,招待的非常週到。各方諸侯見了舜的威儀,聽了舜的談吐,都生敬仰之心。帝堯因此愈信舜的才德。
帝堯命舜考察洪水氾濫之處。舜率眾人經過一處山林時,此地杳無人跡,古木蔽日,從人道:「此種山林之中恐有猛獸,請留心!」行不數步,果聽得林中有狼嗥之聲,大批群狼從林中竄出,眾人驚恐,便是大司農亦止步了。舜道:「怕什麼?不要緊,跟我來!」於是分開眾人,逕自上前。群狼竄到舜面前,又都轉身竄向林中而去。大眾詫異道:「用什麼方法遣退狼群?」舜道:「並無方法。」又轉過一個山峰,陡見兩隻猛虎,雄虎看見眾人,大吼一聲,響如霹靂。眾人以為必死無疑,但聽見舜忽向猛虎說話道:「我們奉天子之命,到此地考察洪水,想拯救萬民,不料遇到了你。你趕快回入洞中,勿得在此阻礙大路,恐嚇行人,你知道嗎?」說完之後,那雄虎若有知覺,領了雌虎,銜了小虎,鑽進洞去了。大司農等問舜道:「哪裡學來的厭虎之術?」舜笑道:「某何嘗有厭虎之術?不過剛才狹路相逢,然而它是獸,我們是人,人總應該有人的氣概,所以我奮著勇氣,隨便說了兩句。不想居然有效!是天子之恩威遠遠庇護著吧,哪算得一種本領呢。」眾人聽了,無不佩服舜的識見和鎮定。事後,大司農等將這次舜在山林虎狼不搏及烈風雷雨不迷的情形報告了帝堯。帝堯道:「那麼更可見了,不是天神呵護,就是誠感萬物。鎮定堅固的精神,更不必說了。」
一日,帝堯與舜談到:「天王之用心何如?」舜道:「天德出而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意思是說要遵循天道,依天體運行的規律,日月晝夜之行井然有序,萬化自均,萬化自寧,風調雨順,天下方能太平。帝堯聽了很高興。一日,二人又閑談,帝堯問舜道:「從前有一年,朕因為宗、膾、胥敖三國不盡臣禮,想起兵去伐他。後來事勢有阻礙,未曾去伐,但是每到南面聽政的時候,心中總覺不能釋然,這是什麼原故?」舜道:「臣的意思:治天下總以德為先,武力次之。宗、膾、胥敖三國之君不必因為他不臣,心中就不釋然的。昔者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於日者乎!」帝堯聽了,非常佩服。
帝堯決定擇日在太廟讓位於舜,他召見舜說:「朕自即位以來,就抱定一個求賢者而傳授的心思。但是七十載以來,想讓給他的,他不肯受。而在朝的賢人無過於汝。雖則擔任天下大政是極苦的事情,但是汝年富力強,應該為天下百姓付出。汝其勿再辭!」舜聽了,堅辭不肯,還望帝另行選擇有德之士而禪之。後來大司農等進議道:「臣等細察虞舜固讓之心,當然是個謙德。但是或許因帝在位,不肯顛倒君臣名義,所以不肯受。依臣等愚見,且暫作為‘太尉’攝政。」舜還要再辭,帝堯君臣一定不許,舜只得答應。「太尉」中尉字的意思,是自上安下的意思。希望他能夠安定萬民。
舜攝政二十八年,堯去世,天下百姓無不痛悼。舜悲痛至極,服喪三年後,他想到大家要提繼位這事了,便想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方以避丹朱。他悄悄地別了家人,獨自一人背了包裹,出門向東南走,逾過王屋山,渡過大河,直向帝堯墳墓而來。在帝堯墓前叩拜後,就向近旁南河之南的一個地方,暫時住下。此時丹朱亦想到:「父親當日既然苦苦的要拿天下讓給舜,舜三十餘年的治績已深入人心,不如我亦避開了。」他與大司疇、大司馬二人商量,二人非常贊成。於是丹朱亦避開了。舜聽說大司疇等正派人四處尋找自己,於是急急的再向南而行,被人認出。舜一日正往南走,遇見大司疇等百官來迎接,百官道:「天下屬望,都在太尉一身,如果不肯答應,則天下無主,何以對天下之人?又何以對得住先帝呢?」舜很感動,無法推卸,就說道:「我尋到賢人以後,再將天下讓給他。」眾人於是簇擁舜北上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帝舜也是一位德播天下、澤被四方的聖君。
堯舜時代是被儒家經籍尊為禮讓之世的理想社會,君王高尚的道德與天相配,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世風祥和。儒家「言必稱堯舜」,如孔子讚帝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大意是說: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他的稱讚,他制定的禮儀制度是多麼光輝啊!孔子讚帝舜:「舜之為君也,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大意是說:帝舜仁愛好生,他的德行猶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寧靜謙虛,教化如四時,使萬物生長,所以四海皆接受舜帝的教化。鳳凰和麒麟出現,連鳥獸也馴服於他的威德。古人以堯舜為做人的道德楷模與聖王治世的典範,歷史上人們常常把太平盛世稱為「堯天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