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中國金融領域經歷了一場重大轉變;但這場變革是如此的悄無聲息,以至於並未引起投資者廣泛關注。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人民銀行(PBoC)對公開市場操作的運用顯著增多,幾乎完全依靠債券回購向經濟注入流動性。雖然這種流動性管理模式對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來說屬於常規慣例,但對於中國來說則是一個新進展,並具有重大的經濟及政治意義。
中國央行此前曾將存款準備金率作為政策工具,事實上迫使銀行鎖定部分儲蓄資金,進而限制銀行的放貸規模。中國央行在通貨膨脹高企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經濟增長疲軟時下調該比率,從而將資金釋放回金融體系。臨近下半年時,分析師曾預計中國央行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緩衝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當時幾乎每週都有央行即將「降准」的傳言。但小道消息和分析師預測最終都沒能應驗。中國央行並未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很多市場人士開始擔心央行會袖手旁觀。
但中國央行其實一直較為活躍,雖然並未大張旗鼓宣傳。通過每週兩次的票據拍賣以及債券回購,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央行已向市場淨注入了約1萬億元人民幣資金——相當於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超過100個基點。
中國人民銀行並未解釋做出如此重大調整的原因。在上週五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中國央行僅簡單表示對貨幣政策效果感到滿意,稱「銀行系統中的流動性處於合理水平」。但事情遠非如此簡單。對於經濟來說,上述轉變既反映出中國央行的擔憂,又反映出中國金融體系日益市場化的趨勢。
摩根大通(JPMorgan)經濟學家朱海濱表示,中國央行擔心如果過分放鬆貨幣政策,國內住房價格將螺旋上升。自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給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而中國央行不希望破壞前期政策成果。公開市場操作使中國央行具備了足夠的政策靈活性,一旦有跡象顯示經濟出現了問題,就能迅速調控市場流動性。
朱海濱表示:「逆回購是暫時性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因此央行可以在它認為必要的任何時點將流動性回籠。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則更近似於注入長期流動性,因此在下調以後反向操作的阻力較大。」
長期來看,中國融資渠道的快速演進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中國過去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企業約80%的融資需求都通過銀行渠道滿足。但在蓬勃發展的企業債市場以及信託融資等其他融資形式衝擊下,今年銀行貸款佔企業融資規模比重下降至約60%。
國泰君安(Guotai Junan Securities)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淵表示:「金融體系的變化導致央行的政策工具也隨之調整。除銀行信貸以外,目前非銀行信貸也應納入監管範圍。央行可以直接管理銀行系統,但對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不能照搬這套辦法,利率調控因此變得更加重要。」中國央行轉而依賴公開市場操作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國人民銀行在對金融體系的管理上擁有很大自由空間,但與此同時卻缺乏足夠的獨立性。利率水平由國務院決定,中國央行僅扮演顧問角色。
過去中國央行可以單獨決定存款準備金率水平,但在看到這一政策工具所能帶來的影響後,據信國務院現在要求央行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以前提交報告。這使得公開市場操作成了中國央行唯一可以自主決策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不過,如果沒有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支持作後盾,中國央行也不太可能有膽量在近幾個月裡每週向市場注入如此多流動性——由此可以得出對央行突然倚重公開市場操作的終極解釋。
在明天開幕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將啟動每十年一次的政權交接。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以前,中共希望各方面形勢保持穩定。倉促下調利率或者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畫,會給人留下此前經濟管理不善的印象。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本週寫道,中國政府似乎選擇了「一種低調的支撐經濟增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