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不久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今年進入榜單的1000名富豪平均身家為54億元,相比2011年下降8.5%。這一降幅,與福布斯2012年的《中國400富豪榜》得出的結論大致吻合——「今年排名最靠前的100位富豪,總資產較上年縮水7%」。在金融危機致使富豪們身家跌去兩成的2008年後,躬逢政府拋出的4萬億刺激政策的盛宴,富豪們的財富傷痕在次年迅速癒合,並反過來大幅增長——事實上,中國富豪的財富變動與宏觀調控向來聯繫緊密。
倘若中國富豪財富增減曲線圖不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倒是反證了宏觀調控效果欠佳,這未必是公眾願意看到的,比如近年來國家對房地產業的堅決調控。中國富豪財富的波瀾起伏,一定程度上既折射國內「造富」渠道缺乏穩定性,短期性質的「投機」致富現象依然佔據較大權重,也表明國內富豪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欠缺。
2008年,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國內製造業遭受嚴重打擊。國家針對性地啟動4萬億的龐大基礎設施投資,這也表明國內「造富」路徑實現向「鐵、公、機」關聯行業的急轉彎。這種轉向既有外因,也有內因,這些都是沒辦法的辦法,但富豪群體經不起市場的風吹草動、缺乏前瞻意識,這本身就很值得深思。
其實,每個國家的富豪榜,均是該國經濟政策的折射。美國2011年前十大富豪中,科技創新產業與金融行業共佔6席,其他4席也是傳統富豪。值得一提的是,位列富豪榜第6位的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只有27歲,其正式投入社交網站開發行業僅7年時間。由此可見,美國的「造富」渠道有助於激勵科技創新型富豪,而金融產業本來就是美國的傳統強項。
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美國,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強,其國內企業從誕生到成長,本就沐浴於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之中,既熟稔市場發展規律,又善於創新發展,所以才會出現巴菲特這樣的富豪「常青樹」,所以才會有馬克·扎克伯格這樣憑藉創新,短時間內便躋身富豪俱樂部的年輕人。但這充其量只表明富豪對市場規律的適應,而非經濟政策刻意製造富豪的結果。
對於任何一個致力於通過發展市場經濟來造福社會的國家而言,經濟決策的參考依據肯定是市場,而非富豪財富的多寡。名為《經濟到底為了什麼》的新書就指出,經濟發展不是為了GDP,「經濟的增長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給人們一個公平、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怎樣更大限度地提高大多數公眾的幸福值,這應當是經濟發展的最大目的,也是一個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出發點。而實現這一目標,必然涉及經濟政策的公平性,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便是機會的均等,這樣的富豪榜才有現實意義。
我等「房奴」就別操富豪財富縮水的心了。每年的富豪榜總是那般牽動人心,因為這個榜承載著太多人的「富豪夢」。對於絕大多數公眾而言,誰是富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社會公平發展的中產階層的體量是否更加強大;對於單個的普通人而言,則是富豪們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