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總統李明博和家人因「私宅門」事件成為輿論焦點。韓國特別檢察官小組10月25日還就此事件,專門對總統李明博長子李時炯展開調查。
去年5月,李明博之子李時炯和青瓦臺警護處共同購買了3塊首爾有名的富人區——瑞草區內谷洞的地皮,李時炯所購地皮實際是為李明博卸任後建造寓所。不久質疑聲四起,矛盾主要集中在李明博借兒子之名購地以及購地過程中是否存在損公肥私。事件經媒體報導發酵後,李明博一家也決定放棄內谷洞購地計畫。此後,經過韓國檢察機關調查,決定對涉案的李時炯等人免於司法處理,不予起訴。但韓國政壇、媒體以及公眾的質疑並未就此停止。
在國際政壇,官員住房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如何防患於未然,阻斷權力與私利之間的相互輸送,已經成為一道世界課題。
離職官員理應搬出官邸
通常來說,一定級別官員的官邸和私邸是嚴格區別的。私邸是官員跟老百姓一樣在市場上購買的私人財產,官邸只能在任職期間居住,官員對住宅只享有使用權,不享有所有權。當官員調任時,其官邸還可以繼續留給下一任官員使用。
比如,政府提供給官員居住的地方在日本被稱為公邸。在日本,除首相外,眾、參兩院議長、高法、高檢兩院院長、審計長等人,也擁有公邸。另外,各縣知事也有公邸。但上述公邸都是隨職務的變動而變動的,離職了就要搬出來。日本的常務副部長以下,住房都要自己解決。日本的國會議員有所謂的宿舍,面積不大,只限於議員自己居住、辦公,不能用來幹別的,如果落選了,就要退房。
當然有些國家並不廣泛實行「官邸制」,而是由政府為官員提供住宿津貼。比如紐西蘭,該國部長一週有5天、國會議員一週有至少3天需要在首都惠靈頓工作,住房補貼旨在保證他們順利開展工作。根據目前的規定,按照租住一套中等偏上住宅的市場價格,自行解決住房問題的政府部長每年領取的住房補貼不得超過3.75萬紐西蘭元(約合19萬元人民幣),如果部級官員在首都工作期間選擇住賓館,其實際支出費用由政府支付,但金額不得超過每年3.75萬新元的最高標準。國會議員的住房補貼則大致在每年2.4萬新元。
住房補貼禁止鑽空子
除了給官員的住宿提供保障外,各國還不約而同地不斷完善公眾監督機制和政府監督機制,嚴防損公肥私現象。
比如在全球清廉指數連續6年排名第一的紐西蘭,部級官員、國會議員在使用政府補貼方面尤其受到嚴格監督。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紐西蘭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比爾·英格利希。
由於英格利希作為國會議員的選區在南島南部小鎮迪普頓,於是他將自己在議會工作時間之外的家庭主要居住地申報為迪普頓,每年領取議會提供的住房補貼。事實上,他近年來絕大部分時間均居住在惠靈頓的一幢自有住宅內。2008年11月國家黨贏得大選,英格利希從反對黨國會議員搖身一變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他因此可以領取更多的住房補貼。他仍然住在原來的自有住宅內,不過每週領取的住房補貼比原來多出數百新元。此事受到媒體注意,紐西蘭《自治領郵報》於2009年7月予以披露,稱雖然英格利希的做法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但讓公眾覺得有「鑽政策空子」之嫌。
在輿論的壓力下,英格利希很快將多領的住房補貼退還政府,並宣布雖然按規定他可以領取住房補貼,但今後將不再領取。受此事件影響,紐西蘭其他部級官員和國會議員也紛紛自查是否在領取住房補貼方面有違規行為,有的還自覺減少了住房補貼的領取金額。
法國政府也要為部長們在首都的官邸買單。部長們可以常駐,可以在加班的時候使用,當然也可以完全棄之不用。
2006年,時任法國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埃爾韋·蓋馬爾宣布,將放棄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附近一所政府資助豪宅的使用權。經濟、財政和工業部發表聲明說,蓋馬爾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是為了平息公眾近來對這件事情的討論,並保護自己的家人。蓋馬爾所放棄的豪宅是與自己的妻子以及8個孩子居住的巴黎黃金地段一幢高兩層、面積達600平方米的公寓。
蓋馬爾宣布放棄住宅後不久,時任法國總理拉法蘭宣布,改變政府高官的住房補貼規定,國家資助的部長公寓最大面積限定為80平方米,部長家庭中每增加一個孩子,房屋的面積可以擴大20平方米。而超標面積的住房費用必須由部長本人承擔。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法國部長們的「居住標準」。
可自行購房,不可以權謀房
在上述國家,官員和國會議員自行購買房產屬於個人和市場行為,但需如實申報,更不能以權謀私或以權謀房。
比如在德國,官員是沒有官邸的,但總統則是個例外,可以住在總統府裡面,但每月按照規定要繳納一定的租金。官員的房產同普通百姓一樣,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購買或者租住,沒有任何的優惠。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所有官員都能在房子問題上完全遵紀守法。問題是一旦官員在房子問題上的違規行為被發現,往往意味著十分嚴重的後果。今年2月17日,時任德國總統武爾夫發表聲明辭職,起因就是房子。2011年12月,德國極具影響力的媒體《圖片報》爆出重磅新聞,披露武爾夫2008年任下薩克森州州長期間獲得了一大筆低息貸款用於購房。後果更為嚴重的是據稱武爾夫還威脅媒體不要報導其財務交易,最後導致其不得不辭職。
據德國安家置業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張琳向本報記者介紹,在德國官員有選擇自己住房的權利,只要是自己合法的收入,願意租住或購買什麼樣的房子都可以。不過,德國的稅務部門具備嚴格的執法意識,對於包括關於官員在內的房產等資產或者收入能起到主要的監督作用。此外,無處不在的媒體更是德國官員日常生活的放大鏡,武爾夫的辭職就是一個明證。
本報記者曾採訪過杜塞爾多夫市一名熱心政治的律師。據其透露自己的一名朋友在德國一個政黨內具有很高的聲望卻十分不情願競選公職,主要原因是一旦當官後幾乎個人生活完全透明。因此,官員如果在房子的問題上玩貓膩,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在擁有足以保證必要的住房條件的收入前提下,德國官員也完全沒有必要在房子問題上冒險。
海外房產監督受重視
除官員的國內房產等財產得到監督外,海外房產也開始成為一些國家監管官員財產的新方向。
近來,一則關於禁止俄羅斯官員擁有海外房產、海外存款和外國公司股票的議案在俄羅斯國內引發熱議。今年8月,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四大黨派的幾名議員聯名提交這則議案,要求嚴格禁止本國官員和議員擁有海外資產,違者將被處以500萬至1000萬盧布罰款,或者5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據2011年俄官員財產申報的情況看,有100多名官員承認在海外擁有房產,例如俄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在阿聯酋、奧地利和英國均擁有房產,俄副總理兼北高加索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赫洛波寧在義大利擁有住宅和一處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的地皮。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俄羅斯2009年通過的法令規定,國家公務員在購買住房時將依據其家庭狀況、工作年限、房屋面積等獲得一次性購房補貼,由於申請者眾多,排隊等候的年限也很長。正因為在國內購房限制較為嚴格,不少官員熱衷於在海外置辦房產。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禁止海外資產的議案得以通過,俄官員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出售海外資產,關閉海外賬戶。一些人認為,這是具有革命性的提案,既可以預防腐敗,也可以防止俄官員因在海外擁有資產受到他國勢力的影響。
總之,從國外各國的經驗來看,規範的官員房產管理和監督,離不開完善的法治體制,公開透明的輿論信息,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以及民眾高度的公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