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已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潭


今天中國之所以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潭,貧富差距驚人,原因就在於政治體制改革遲滯。中國市場派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接受中國媒體《財經》雜誌專訪時說,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已經到了臨界點。他還提醒說,在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理性的討論受到壓制的情況下,一些人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向市場化改革,試圖把大眾引向歧途。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發布的「2012年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變動情況」顯示,9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9%。一如市場預期,升幅較8月有所縮小。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5%,非食品價格上漲1.7%。

雖然9月份CPI的升幅較8月份有所縮小,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通脹預期壓力仍舊很高,政府應特別警惕通脹壓力。外界也普遍質疑,目前,中國百姓覺得生活成本越來越高,9月份CPI是否被低估了?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今年第1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62.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採訪時也表示,從自身的感受來看,物價並沒有降下來。

對此,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這是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電氣等生活必需品上,當前CPI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項目中又以食品類、居住類漲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會感到價格漲幅大、生活壓力增加。對高收入人群來說,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小,而他們購買的轎車、手機、電腦、液晶電視等價格又多為降價趨勢,因而對價格上漲也就沒有那麼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強。

該發言人進一步解釋說,CPI調查的範圍更加廣泛,是一個加權計算後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含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如果居民用具體上漲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與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相比,就會覺得CPI低估了。

按照該發言人的解釋,結論就顯得滑稽可笑,即對CPI數據與現實感受兩張皮的是窮人,富人對此感受不強,怪只怪你窮人沒有財富承受能力。

不可否認,經過30多年的改革,中國在提高人民收入、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改革成果並未普遍惠及民眾,人民的受益程度極大不均等,在收入分配、社會福利、教育等方面存在嚴重失衡現象。

顯然,中國的權貴階層和富人階層並不代表中國最普遍的真實世界。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恰恰是中國最有消費能力的權貴階層和富人階層其實對於拉動國內消費並無多大幫助。未來,隨著大量移民以及資本外逃,這些最有權勢的財富的階層更難以對中國的消費帶來有效的拉動。

十月中旬,在中國西南重鎮成都召開的「2012全球化進程國際學術大會暨全球化戰略中國新思維高峰論壇」上,學者鄭義輝發言稱,有錢人將大量花費投入到奢侈品等物品上,但奢侈品大多非中國製造,這導致一個現象,有錢人在全球化過程中尋找到更多的機會,賺更多的錢,但卻把這些錢花在了其他經濟體,「這對中國的經濟貢獻是不大的」。

而在富人增加國外就業以及推動國外經濟發展的時候,大量中國的普通民眾卻由於財力有限以及對未來預期的擔憂,一直難以有進一步消費的能力和動力。

這導致了一個尷尬問題,在出口不振以及投資拉動邊際效益不斷遞減的情況下,拉動中國經濟的最後「一駕馬車」——消費卻變成了「無馬之轅」。

這一尷尬問題的背後,是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在這一問題上,「馬太效應」表現得尤其明顯,即窮者越來越窮,富者越來越富。而「馬太效應」達到一定程度,勢必造成消費市場扭曲,如果兩極分化的態勢不被扭轉,市場將面臨崩潰。

鄭義輝認為,雖然中國是比較成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但接下來需要關注到普遍群眾的購買力是否有所提升,而購買力的問題歸根究底還是貧富差距問題。

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將突破0.55,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早在2006年就警告中國稱,中國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可能會威脅其社會穩定。該機構建議中國政府增加社會支出、改革財政體系並推進政府改革,以縮小這一差距。

UNDP的這一呼籲越來越有現實意義。中國基尼係數已經遠超0.4國際警戒線也說明,中國過去經濟高增長所伴生的分配不均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隱患之一。

該問題也被視為中國決策者面對的最為緊迫的問題之一。其實,中國政府早已經認識到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可能引起的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所以胡溫執政期間,將「和諧發展」列為其核心政策目標之一,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也逐漸增加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

但問題是,一些建議和政策一直難以執行。當年UNDP的報告曾呼籲中國停止令很多農民無以為生的國家徵用農地制度,但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陷入貧困狀態;上述報告還呼籲政府進行改革,稱其應改善「管理風格」,增加透明度,依法規範自身行為。顯然,這一建議並未受到重視,中國政府依然不習慣用市場化方法解決問題,行政體質改革流於表面,政治體制改革更是沒有實質性推進。

幾年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與趙人偉經過系統研究認為,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在經濟領域市場化改革的單方面推進的過程中,政治體制沒有作出相應的改革,政府部門沒有作出相應的轉型,政府職權沒有作出重新的界定,政府官員的行為沒有受到相應的約束,那麼市場化改革進程就會背離初衷。原來設想的競爭性的市場經濟可能演變為壟斷性的市場經濟、權力操縱下的市場經濟、扭曲的市場經濟。

他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進一步解釋說:「原來設想的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參與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模式可能演變為權力參與或者權力與資本勾結共同掠奪社會財富的分配模式。」

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輿論界關於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討論頗多。但中國主流媒體似乎並不認同通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社會正義。今年7月份,新華網發表一篇名為《共同富裕:十八大後中國改革展望》的文章稱,現在一些人所說的「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其潛台詞實際是要與西方價值接軌。這樣的判斷不符合中國歷史進步的一般規律。該文作者主張,十八大後中國的改革方向將會更快地向以共同富裕為原則的社會主義傳統回歸。

把政改與實現共同富裕對立起來,這樣的輿論令人失望。今天中國之所以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潭,貧富差距驚人,原因就在於政治體制改革遲滯。

上個月,中國市場派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接受中國媒體《財經》雜誌專訪時說,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已經到了臨界點。他還提醒說,在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理性的討論受到壓制的情況下,一些人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向市場化改革,試圖把大眾引向歧途。

目前時間點很類似於1990年代初期,當時,中國改革進程出現倒退趨勢。已經耄耋之年的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不得不通過一次「南巡」來推動高層達成共識,並把改革拉回到既定的軌道上來。

當前,中國仍然需要達成一次普遍的共識,以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紐約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