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有些美國留學生們講笑話說,有些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在美國大學上第一堂課時,會不由自主地向老師和同學們提問:「我們班的班長是誰?」對他們來說,這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問題了。因為,在他們自幼所經歷的教育環境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每班每級都是有班長之類的「學生幹部」的。特別是到了大學,學校裡有學生會幹部,每個班級裡不僅有班長,而且還有「書記」。
當年,我剛進入美國大學校園讀書時,一開始就感到四個方面的不習慣。
其一,大學裡幾乎沒有一類「同班同學」的概念,這是因為大學課程基本上實行靈活的學分選修制,學校不可能把每個人固定分配在一個班集體裡,教室裡的同學們流動性很強;
其二,美國大學的宿舍不是以系科來劃分居住的,學生住得很分散,同專業的學生常常不住在一起;
其三,在課堂上,教授們極少照本宣科,教授們在課堂裡和學生們互動頻繁。有時聊到高興時,教授們逕直就盤腿坐在講台上。一堂課下來,學生們講的話比教授還多;
其四,學校裡幾乎沒有我們國內觀念裡的那類「學生幹部」不僅沒有「書記」,而且沒有班長、班委和小組長們。當然,更沒有我們習慣中的「學生會主席」。
一時間,沒有了班主任、支部書記和班長,有些年輕的留學生們會覺得頭腦空空,不知所措,好不自在。不過,很快這些同學們就習慣了美國校園的生活。他們發現,在這裡,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去想,可以自由地表達,可以自由地判斷,可以自由地選擇你認為正確的社團。
其實,美國的大學校園並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盤散沙,校長們從來也沒有「人心都散了,隊伍不好帶」的憂慮。學校裡其實也有「學生領袖」級的人物,這些「學生領袖」大多是在學生獨立社團活動中湧現出來的。
通常,每個美國大學校園裡都會有幾百個不同種類的學生俱樂部和社團,幾乎全部是由學生自行組織和領導的。每年新生入學時,人們會看到在學校報到處周圍的辦公室走廊裡或校園草坪上,排滿了各種社團招攬會員的五顏六色的招牌。
以斯坦福大學為例,除了傳統的用希臘字母標記的男生聯誼會和女生聯誼會以及各學生宿舍的「團體」外,還有596個志願性學生社團,其中包括學術社團、體育社團、服務社團、藝術創作社團、民族文化社團、健康衛生社團、媒體出版社團、哲學社團、政治社團、娛樂消遣社團、宗教社團和社交社團等。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現有的社團,但如果學生感到現有的社團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與學校有關方面聯繫,申請建立一個新的社團。
過去人們總是認為課外活動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然而美國大學的證據表明,「所有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件,有五分之四發生在課堂外」。課外,美國大學生除了個人學習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在活動中激發了創新精神,強化了實踐能力。
美國大學裡的學術期刊往往由學生主持編輯。絕大多數院校都鼓勵學生出版各種刊物,如日報或週報、年刊、文學期刊或幽默雜誌,這些刊物的編輯和出版經理有相當大的責任,亦受到廣泛尊敬,因此這些職務成為許多學生奮鬥的目標。
在有些美國大學校園裡,也有一種類似工會的「學生會」組織,但和我們國內大學裡的學生會並不相同。這類學生會是一個完全獨立於學校行政的一個學生組織。學生會的負責人由學生依照合理程序選舉產生,學生會的資金也來自學生,沒有校方或政府的資助,因而它的行動都是獨立的。這類學生會的目的主要是在重要事件發生時,用以維護學生權益,同時作為學生和校方之間的溝通渠道。例如校內公車服務、學費上漲、圖書館設備改善等。
我本人在國內讀書階段,曾擔任過不同「級別」的學生幹部。回首往事,酸甜苦辣盡在其中。總體說來,我不讚賞這種將官場行政生態在校園內加以複製的愚蠢做法。其中主要的弊端在於:不利於發揮大多數同學的潛能、導致學生幹部在名利面前的迅速異化、嚴重扭曲學生之間單純和公平的人際關係。
當然,凡事都有利弊。人總是有差異的。對於那些思想比較成熟、獨立性比較強、有自律能力的學生,在美國大學的環境裡就可以應付自如。但對於那些性格靦腆內向、獨立生活能力差的學生,就很難取得好的成績,甚至不能完成大學學業,在美國名校裡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