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中外媒體難得意見一致地使用了一個形容詞:「恐怖」。只要你看到那些照片,恐怕很難得出其他結論。所有的旅遊景點和著名商業區全都被人潮淹沒,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低下頭根本看不到地面,全是人腳,抬起頭大人只能看見人頭,小孩只能看屁股。
美國《洛杉磯時報》說它「恐怖」,是因為擁擠的人潮、成噸的垃圾、餐館宰客,以及停車場般的高速公路。當然,也有很多老外把這些看做中國經濟發展的路標,有人說它釋放的信號很複雜,也有人從中讀出中國經濟的光明前途。如果觀察者對中國的狀況瞭解得更多一點,稍微深刻一點,恐怕就很難得出樂觀的結論。對於這種極端狀態的人潮,另一種解讀就是民族生存空間之極度匱乏。在生態經濟學家或人口學家眼中,這無疑是災難的象徵。在一位歷史學家眼中,它可能就意味著戰爭。記憶猶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都提出了「生存空間」訴求。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極大地舒緩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緊張狀態。而希特勒更是以「擴大生存空間」成功地煽動了德國人。最近中國黃金週所呈現的人潮,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未所聞見的。即便排除了高速公路假期停止收費、全國統一長假等因素,這令人恐怖的滾滾人潮仍然準確地反映了「生存空間」之困境。我得不出任何樂觀的結論,就讓我成為一隻遭人討厭的烏鴉吧。
讓我們用一種大尺度眼光來分析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問題,這樣可能避免纏繞細節而把握整體。十八世紀之前,中國不存在資源與人口的矛盾。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當人口增長到3∼4億時,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據生態經濟學家何博傳的研究,中國人均耕地勐然從30餘畝(清畝,比市畝稍小)降至4畝以下。當人均耕地降至歷史最低點1.75畝時,暴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具有鮮明土地訴求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爲,太平天國革命可視爲人口壓力超過了土地最大承受力的一個標誌。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人口銳減,但其後急劇增長,畫出了一條極為可怕的增長曲線。為了抵抗人口壓力,加大土地承載力,中國早已採用了世界上最細密而強悍的措施提高單産(取消傳統農業的輪作休耕,提高復種指數;改廣種薄收爲精耕細作;擴大灌溉面積;推廣高産品種;超量投入化肥與石油;限制農民改業;以行政指令控制糧食生産等等),在目前條件下,土地的潛力已超過極點。而且,在長期大規模開荒之後,可開墾荒地已耗盡。也就是說,中國國土承載力早已超過極限。前全國人大環境委員會主任曲格平和國家環保局顧問、生態經濟學家李金昌二十年前合著的《中國人口與環境》一書指出:「按照中國的國情,中國最適人口數量爲7億左右,最大(極限)人口數量爲16億左右,超過這個數量,就會發生全面崩潰」。更早一點,二十幾年前,「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曾宣布:「我國土地資源潛在自然生産力……其理論的最大承載人口能力約爲15∼16億人。在嚴格控制人口的條件下,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資源承載極限;若按目前人口發展趨勢看,2015年中國人口將提前突破這一極限,此後,除非大規模地輸入農副產品,緩解農業資源壓力,或者大規模向世界各國輸出人口,否則別無他途!」七年前,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潘岳指出:「「我們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也對環境進行了最可怕的破壞。在過去的50年中,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一倍,生存空間卻減少了一半。」
真是令人扼腕長嘆!
對於我,只要一想到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一看到憤青們充滿仇恨的戰爭叫囂就不寒而慄。但願我們不要步德國和日本的後塵!
2012年10月9日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